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面癱的各種針灸治療方法

對於面癱患者來說, 冬季因為氣溫降低, 於是成為面癱高發時期。 對於面癱患者來說, 如果治療效果不佳, 很有可能會導致面容受到損傷。 所以大家在選擇治療方法的時候, 一定要謹慎。 今天我們介紹幾種中醫針灸治療方法。
1、體針法
取穴:常用穴:地倉、水溝、四白、太陽、絲竹空、翳風、睛明。 備用穴:合穀、內庭。
操作:每次選常用穴4-5穴, 備用穴1穴。 面部穴可用透刺法。 可根據透刺二穴間距離選針, 經常用作透穴的穴位為地倉透四白、太陽透絲竹空等.迅速進針, 緩慢送針, 不可提插撚轉, 針身與皮膚成10~15度交角。 如透穴,

以針尖到達上穴後再刺入0.3寸左右為宜。 翳風穴斜向上刺, 以面部出現針感為宜, 睛明穴用5分長毫針淺刺0.1~0.2寸。 備用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顫法, 使得氣感明顯後留針。 均留針20~30分鐘。 在留針期間行針1~2次, 施撚轉法。 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療程間隔5~7天。
2、電針法
取穴:常用穴:牽正、地倉、水溝、陽白、翳風、下關。 備用穴:合谷、行間、外關、後溪。
操作:每次選2-3個常用穴, 備用六一般選1~2個。 針刺前, 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側面部由輕到重向耳根方向椎拿數次。 針刺方法如下, 額紋消失或變淺宜針陽白向下透刺至眉毛中部, 迎香向上刺全眶下;鼻唇溝變淺。 口角歪斜.針地倉透頰車, 太陽穴深刺。 病程久的, 針雙下關。 餘穴按照常規刺法.接通電針儀,
用斷續波, 電流強度以面部輕微抽動為宜.早期用電針者, 通電時間須控制在5-10分鐘左右, 病程超過半月者, 通電時間可延長至15分鐘。 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療程間隔3~5天。
3、針罐法
取穴:常用穴:分兩組。 阿是穴;地倉、頰車、太陽。 備用穴:睛明、承漿、聽會、絲竹空.
操作:常用穴每次用1組, 交替輪用。 備用穴為透針所到的止穴, 根據主穴的需要而定。 第一組阿是穴, 以28~30號毫針, 分別自皮下透向睛明、地倉、頰車, 施撚轉手法, 運針l~2分鐘後, 出針。 然後在阿是穴拔罐10分鐘左右。 第二組, 在患側地倉進針, 沿皮透刺至承漿, 再從頰車進針1支, 透刺至聽會。 太陽進針2支.沿皮分別遇刺至絲竹空、四白, 留針20分鐘。 隔日1次, 二組穴交替選用, 10次為一療程.
4、毫針療法
取穴:翳風、牽正、地倉、頰車、絲竹空、合穀。
鼻唇溝平坦加迎香;頦唇溝歪加夾承漿;舌麻、味覺消失加廉泉。
治法:遠近配穴法, 平補平瀉法。 操作:進針時宜淺刺或透刺, 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 休息3日。
解析:翳風穴處有莖乳孔, 面神經由此處出顱, 此穴為治療面癱主穴, 牽正為面神經出顱後的主幹部位, 地倉、頰車為其分支支配口輪匝肌。 合穀的橈神經在腦幹處與面神經有聯繫, 因此針刺合穀穴可使面神經受到刺激, 有利於面神經功能恢復。
中醫治療面癱, 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減少治療危險。 其實, 對於面癱患者來說, 無論中醫治療還是西醫手術, 都需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行選擇, 病情所選擇的治療機構, 一定要正規, 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證治療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