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蚊蟲最活躍的季節。 因此, 出門前要先做好預防蚊蟲叮咬的功課。 英國《每日郵報》載文指出, 蚊蟲咬後反應不同, 應對方案也有所不同。
1.黃蜂。 黃蜂不會將蜂刺留在人體皮膚內, 可連續叮刺。 被叮後, 人們會出現劇痛、鼓包和腫脹, 冷敷就能緩解症狀, 也可以吃抗組胺藥物, 能減輕瘙癢和炎症。 嘴唇浮腫、呼吸困難、頭暈是嚴重過敏反應症狀, 須立即就醫。
2.蜜蜂。 被蜜蜂蟄過後, 可以先用銀行卡等硬物輕輕刮去蜂刺和毒囊, 疼痛及腫脹可以冷敷。 在情況不明的情況下, 不要輕易使用醋或蘇打水, 否則會加重症狀。
3.跳蚤。 一隻跳蚤通常連續咬5口, 留下紅疙瘩。 最常見部位是膝蓋下或腳踝周圍, 可先用小蘇打水清洗止癢。 有的人過敏嚴重, 會發生丘疹性蕁麻疹, 此時必須就醫。
4.蚊子。 被蚊子叮咬後, 要過一會才會覺得瘙癢, 皮膚出現紅包。 可以抹點肥皂或風油精, 以減輕腫脹和瘙癢。 有些蚊子攜帶瘧疾等病菌。 一些病菌的潛伏期長達14天。 因此, 外出旅行時候, 蚊蟲叮咬務必格外重視。
5.馬蠅。 馬蠅叮人很疼, 而且會在數分鐘內出現大紅包, 且伴有瘙癢。 可使用激素軟膏塗抹患處, 但用量不宜過大, 否則也會過敏。 如果病菌進入皮膚, 則會導致蜂窩組織炎, 症狀包括發熱、皮膚浮腫、噁心和發燒, 有時還會誘發哮喘,
6.扁虱。 被扁虱叮咬後, 皮膚會出現紅點, 可使用酒精清洗患處, 防止進一步感染。 患處一般需要3周時間可痊癒。 帶菌扁虱可能會傳染萊姆病, 萊姆病在早期若不即使診治, 會導致癱瘓的嚴重後果。 如果一個月內被扁虱叮咬, 且伴有流感症狀, 那麼應該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