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參蘇飲內用陳皮, 枳殼前胡半夏齊;幹葛木香甘桔茯, 氣虛外感最相宜。
方義:本證是由素體脾肺氣虛, 內有痰濕, 複感風寒所致。 治療方法以益氣解表, 理氣化痰為主。 風寒束表, 肺氣閉鬱, 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痰濕壅肺, 阻滯氣機, 故咳嗽痰白、胸脘滿悶;表證應當脈浮, 今脈反弱, 且見倦怠無力、氣短懶言, 是氣虛之征。 方中蘇葉辛溫, 歸肺脾經, 功擅發散表邪, 又能宣肺止咳, 行氣寬中, 故用為君藥。 臣以葛根解肌發汗, 人參益氣健脾, 蘇葉、葛根得人參相助, 發散而不傷正。 半夏、前胡、桔梗止咳化痰,
組成:人參、紫蘇葉、幹葛(洗)、半夏(湯洗七次, 薑汁制, 炒)、前胡(去苗)、茯苓(去皮)各6克, 枳殼(去瓤, 麩炒)、木香、桔梗(去蘆)、甘草(炙)、陳皮(去白)各4克。
用法:上藥㕮咀。 每服12克, 用水220毫升, 加生薑7片, 大棗1個, 煎至140毫升, 去滓, 微熱服, 不拘時候。
加減:若惡寒發熱、無汗等表寒證重者, 宜將荊芥、防風、葛根;頭痛甚者, 可加川芎、白芷、藳本以增強解表止痛作用;氣滯較輕者, 可去木香以減其行氣之力。
功效:益氣解表, 理氣化痰。
主治:虛人外感風寒, 內有痰濕證。 惡寒發熱, 無汗, 頭痛, 鼻塞, 咳嗽痰白, 胸脘滿悶, 倦怠無力, 氣短懶言, 苔白脈弱或痰積中脘, 眩暈嘈雜, 怔忡噦逆。
運用:本方用於虛人外感風寒, 內有痰濕證。 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 無汗, 頭痛, 鼻塞, 咳嗽痰白, 胸脘滿悶, 倦怠無力, 氣短懶言, 苔白脈弱或痰積中脘, 眩暈嘈雜, 怔忡噦逆為辨證要點。
參蘇飲的文獻摘要1、汪昂《醫方集解·表裡之劑》:“此手、足太陰藥也。 風寒宜解表, 故用蘇、葛、前胡;勞傷宜補中, 故用參、苓、甘草。 橘、半除痰止嘔, 枳、桔利膈寬腸, 木香行氣破滯。 使內外俱和, 則邪散矣。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治感冒發熱頭疼, 或因痰飲凝結, 兼以為熱。 ……中脘痞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