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針灸治療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屬中醫“筋惕肉”、“內風”、“顏面抽搐”等範疇, 多因邪氣久留筋脈, 阻滯氣血運行致氣血瘀阻, 脈絡不通, 或素體脾胃虛弱, 氣血化源不足, 筋脈肌肉失於濡養;或肝腎陰虛, 陽亢風動等內外因素而發病。 中醫古籍《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針灸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等都提到了針灸治療面肌痙攣。

常取下關、顴髎、合穀等穴疏通經絡, 祛風止痙, 調和氣血以恢復局部神經肌肉的功能;陽陵泉為膽經“合”穴, 又是筋之“會”穴, 刺之有舒筋活絡, 緩解痙攣的作用;百會位於頭部正中, 歸於督脈, 入於腦, 腦為元神之府,

刺之有開竅寧神之功;上星、印堂作用與百會相似, 均為醒腦開竅針刺法之主穴;足三裡是多氣多血之腧穴, 刺之具有強壯全身的作用;合穀配太沖能通調二經氣血, 古稱“四關”穴, 具有較強的鎮靜解痙作用;下關、瞳子髎、地倉、頰車等穴能疏通局部氣血, 使經氣通暢, 筋肉協調而促進疾病的康復。

面肌痙攣屬本虛標實之症, 針刺的同時如能配合耳貼、口服中藥等治療, 可增強療效, 縮短療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