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帶, 是連接胎兒和母體胎盤之間的“紐帶”。 通過臍帶, 胎兒從母體中汲取自己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時, 也將自己體內的代謝產物, 通過臍帶排泄出體外。 一旦寶寶降臨人間, 臍帶便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被結紮。 母子分離後, 新生兒的臍帶端用線結紮或用器械鉗夾後剪斷臍帶。 殘端逐漸乾燥, 經1~3天后, 殘端脫落、收縮, 形成臍窩。 在臍帶的殘端脫落的過程中及脫落後, 會出現一些問題, 要求家長學會觀察和護理, 否則, 會引起臍炎、臍疝和臍息肉等臍部疾病。
那麼, 觀察臍部時要注意哪些情況呢?
首先, 要觀察臍帶殘端外包的紗布是否有滲血或出血。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 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臍帶紮得不緊, 或殘端幹縮而臍帶中的血管腔還沒有完全閉塞。 第二種情況是發生新生兒出血症。 新生兒出生後2~5天, 機體合成凝血因數的能力較差, 以及肝功能不成熟, 所以容易出血, 除臍部創傷面容易出血外, 還常見到以便血或嘔血為表現的消化道出血。 此時, 應去醫院診治。
其次, 在臍帶殘端脫落的前後, 應每天清潔創面。 可用棉簽蘸75%的酒精塗擦臍帶殘端, 再用消毒紗布包緊, 保持臍帶殘端乾燥。 尿布不宜遮蓋臍部, 以防尿液弄濕、污染臍部。 即使殘端已經脫落, 在2~3天內, 每天仍應用酒精棉簽擦洗臍窩。 清洗時, 必須用手指將臍窩分開,
寶寶臍部有兩種常見疾病
1.臍炎
在寶寶的臍部疾病中, 最常見的就是臍炎。 產生臍炎的原因, 有的是洗澡時臍部沒有保護好, 污水進入, 引起感染;有的是潮濕的尿布覆蓋在臍部, 因為潮濕的臍部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 一旦污水進入, 細菌便會大量生長繁殖, 引起臍炎。 在臍炎的早期, 臍帶脫落面發紅, 有膿性分泌物, 傷口遷延不愈。 炎症若不能及時控制, 臍帶皮膚便發紅並深及皮下, 細菌通過尚未完全閉合的臍血管進入血液迴圈並流達全身, 便會造成敗血症, 危及小生命。
感染程度較輕的臍炎, 炎症僅僅局限在臍部, 炎症刺激臍帶脫落留下的創面, 使組織增生, 形成一小團像新鮮牛肉般的肉粒, 這在醫學上稱之為息肉。 息肉表面常會有些液體滲出, 使臍孔濕漉漉。 息肉很脆, 一碰就會出血, 所以分泌物呈紅色, 帶血。 肚臍息肉應請醫生診治, 用10%硝酸銀塗抹, 再撒上消炎藥。 若息肉呈球狀, 醫生會用絲線結紮。 預防本病的關鍵, 在於保持臍部乾燥。
2.臍疝
臍疝, 也是寶寶的一種臍部疾病。 臍帶脫落後, 臍部薄弱, 加之腹直肌前後鞘在臍部尚未合攏, 當寶寶咳嗽、腹瀉和哭鬧掙扎時腹內壓增高,
臍疝大多能自行癒合, 但與疝環大小有關。 一般來講, 疝環直徑小於1釐米的, 大多在1歲內可自行閉合而不須治療。 若疝環大於1釐米, 年齡超過6個月的寶寶, 可用半隻乒乓球, 將球的凸面對準臍疝, 外面再裹以布條沿腰腹部紮緊。 1~2個月後可望能痊癒。 若不見效, 2歲以後做手術修補。
編輯推薦:
新生兒警惕病從臍入致敗血症
孕期臍帶六大危險影響胎兒健康
新生兒小肚臍的六種異常信號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