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季糖尿病的中醫保健知識

養生之道網導讀:

冬季糖尿病人的中醫保健知識。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 並且伴隨著患者終生, 患者想要過正常人的生活, 就要注重日常的保健養生。 冬季血糖比較容易升高, 保健尤其重要。 那麼, 冬季糖尿病的中醫保健知識有哪些呢?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一、飲食調護: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發生和飲食有關, 飲食控制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治療的效果。 糖尿病在飲食上要多花心思。

1、飲食要清淡

糖尿病人以清淡素食、粗糧雜面為佳, 飲食保持七分飽。 適當增吃食物纖維:糖尿病人適當地增加食物纖維的進量,

可以降低餐後血糖, 改善葡萄糖耐量, 減少胰島素的用量以及降低血脂的作用;同時能減緩糖尿病人的饑餓感;並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及促進腸道蠕動, 預防便秘的發生。 少吃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 如白薯、土豆、藕、胡蘿蔔、豌豆等。

2、儘量不飲酒

糖尿病人的肝臟解毒能力較差, 飲酒勢必會加重肝臟的負擔而引起損傷。 過量飲酒還容易發生高脂血症和代謝紊亂。 此外, 飲酒會使胰腺受到刺激而影響其分泌液的成分。 同時, 酒本是高熱量食物, 糖尿病人稍失控制, 便可引起病情惡化。

3、兼顧個體獨特性, 量出為入

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年齡不同, 活動量不同, 所消耗的能量也不一樣, 年齡越大, 消耗的能量越少, 運動越多,

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 消耗多的可以多吃一些, 消耗少的應當適當少吃一些。 如果消耗的少吃得多, 就會引起血糖升高, 體重增加, 甚至加重病情。

二、穴位保健:

1、按摩

按摩是祖國醫學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對糖尿病的輔助治療有積極效果, 可以在家人之間互相按摩或自行按摩。 按摩的部位很多, 以手、足按摩最為方便、實用。

祖國醫學《靈樞·逆順肥瘦篇》中記載:“手之三陰, 從胸走手;手之三陽, 從手走頭;足之三陽, 從頭走足;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可見10條經脈的循行銜接與手足的關係非常密切。 人體器官臟腑各部位在手足皆有反射區, 按摩刺激反射區, 通過血液迴圈和神經傳導能調節機體平衡, 有恢復器官功能、祛病健身之功效。

按摩位置的確定:主要是刺激手掌上的五個點。 先找出中指指根部掌側橫紋的中點, 再找出手掌與手腕交接處第一橫紋的中點, 用圓珠筆在兩點中間連一線, 從手腕的中點開始, 以5毫米為間隔, 分成15個等份, 每一個等份的點, 代表與全身相連的穴位。 治療糖尿病的穴位是第1、2、3、12和16點。 1為“下陰”, 2為“尿道”, 3為“膀胱”, 12為“胃中”, 16為“心膈”。

2、艾灸

灸足三裡:將艾條一端點燃, 對準足三裡(外膝眼向下4橫指), 約距0.5—1寸左右, 進行熏灸, 每側10—15分鐘。 適用於2型糖尿病乏力、抵抗力降低、下肢無力者。

灸關元:將艾條一端點燃, 對準關元穴(下腹部肚臍下3寸), 約距0.5—1寸左右, 進行熏灸, 每次10—15分鐘。 適用於2型糖尿病畏寒肢冷, 或男子陽痿, 抵抗力降低者。

注意事項:防止燙傷。

糖尿病患者不適宜於化膿灸。

三、呵護手足:

秋冬季氣候乾燥, 人的皮膚容易因缺水而皸裂。 由於存在神經和血管病變的關係, 糖尿病病人的皮膚更容易出問題。 因此對糖尿病病人而言, 保護皮膚應趁早, 對自己的皮膚養護要“奢侈”一些。 可選擇適合自己皮膚的, 蛇油或貂油性質的潤膚霜, 絕對不能用含甘油的, 因為甘油會使皮膚脫水。

每天洗足後, 應塗抹含維生素E的保護膏, 並按摩足部15~20分鐘。 有下肢血管病變的人要穿鬆軟保暖的鞋子。 病程長、併發症多的糖尿病病人往往因存在下肢神經病變, 雙足對疼痛的感覺降低, 甚至失去痛覺, 即使足部有損傷, 也毫無知覺。 這些病人必須特別注意足部檢查, 一旦發現有皮膚破損,

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四、積極運動, 量力而行:

經常有規律的運動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 還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 改善血糖和血脂控制, 減低血漿膽固醇, 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準, 有利於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 還可矯治肥胖。

糖尿病病人最適宜的運動是行走, 打羽毛球、登山也是不錯的選擇。 鍛煉應達到適當強度, 一般以脈搏不超過110次/分鐘, 感到輕微出汗、略有氣喘為好。 每次運動的時間因人而異, 最初半小時就可以了, 以後逐漸增加。 如果運動後出現胸痛等不適, 最好不要再堅持, 應休息一下。 若休息後胸痛仍不能緩解, 應馬上就醫。 老年人登山時, 應帶上足夠的飲用水, 穿上品質好的運動鞋, 要選擇平坦的大路,或者有良好防護的臺階,不要走崎嶇小路。登山結束後,應立即脫鞋,仔細檢查足部是否有損傷。

五、自我行為調整:

很多病人患病後悲觀失望,精神緊張,情緒低落,憂心忡忡或從此一蹶不振;也有病人抱無所謂的態度,不認真治療。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取的。病人應對糖尿病知識有一定的瞭解,解除恐懼、悲觀情緒,喚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有規律的生活和工作。

所謂生活規律,即每天工作、進餐、睡眠、活動要做到定時、定量;工作量要大致相同,不要昨日輕閒,今日體力不支,突如其來的重工作會增加機體的應激反應,使病情加重;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如養花、聽音樂。

以上就是冬季糖尿病人的中醫保健常識,你學會了嗎?糖尿病人要注意日常保健哦。

養生之道網導讀:監

測血糖的注意事項有哪些?糖尿病人監測血糖是常有的事,但是你做得對嗎?監測血糖也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那麼, 監測血糖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下面介紹監測血糖的7個注意事項,一起來看看吧。

1、監測血糖的頻率:

第一步要瞭解自己的血糖基本情況,需要每天測定,可跳著選擇。例如,第一天測定早晚餐前和早餐後2小時血糖,第二天測定早中餐前及午餐後2小時血糖,第三天測定早餐前和三餐後2小時血糖;第二步是待血糖控制平穩、熟悉自己後,減少監測頻率,每週監測2-3天;最後在血糖控制達標後,在不隨便改變飲食配比的情況下,每週測定2-5次血糖,可選擇不同時點。

2、血糖監測時間的選擇:

血糖變化受三餐的影響,降糖藥也常隨各餐服用,想知道劑量是否合適,就應該監測三餐前後的血糖,包括晚上睡前,甚至淩晨2:00-3:00(全天血糖最低點)。除此之外,遇到會影響血糖變化的情況時,也需測定血糖,如有低血糖症狀(如饑餓、心慌、出汗等),應及時測定血糖,指導進一步的藥量調整。

在空腹及餐前血糖未降低至6.0mmol/L之前,以測定餐前血糖為主,可選擇三餐前和晚睡前檢測。在空腹血糖基本達標時,須注意監測餐後2小時血糖,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采血時間。

空腹血糖是指睡眠狀態下不進食不服藥超過8小時所測量的血糖,而且要在早上9點前,如果當晚熬夜但未進食也不能稱為空腹血糖。餐後兩小時血糖是指從吃第一口飯時算起的兩個小時,檢測時間應該在這個時間點上的前後15分鐘,太早或者太晚對結果都有影響。

對於血糖不穩定的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夜間兩點的血糖,因為人的血糖在這個時候是最低的,對於用藥的患者來說最容易在此時發生低血糖,一旦發現夜間低血糖要及時與醫生溝通,必要時需要住院治療。同一個人同時兩次采血結果也可能不一致,第一次患者由於疼痛產生緊張心理使得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從而使第二次血糖瞬間升高產生差異。

3、采血部位選擇與消毒方法:

通常快速血糖儀測定血糖均選擇采指血,部位應選擇指腹兩側,避免直接從指腹或指尖采血,減少這些高敏感、常用部位的損傷,防止繼發感染並減輕痛覺。

采血部位的皮膚消毒,最好用75%的酒精,用消毒棉球或棉簽蘸敷,由擬采血點中心向外擴展塗於局部皮膚即可,大約需要1-2釐米直徑的區域。消毒後稍等數秒,待皮膚自然乾燥即可采血。不宜用帶顏色的消毒液,因其容易干擾血糖測定值。無消毒液時,可用清潔液或肥皂清洗采血部位,並用清水沖洗乾淨自然晾乾也行。消毒濕紙巾不可靠,一是消毒作用不夠強,二是不能像清水一樣把局部的污垢沖走。

4、取血要自然滴落到試紙上:

要等血糖儀的可滴血的標誌出現了才能采血,否則將不能顯示結果;刺出血液後輕輕地將血滴落到試紙上,不要拿手指直接去塗布,手上帶有一些油脂,會影響血糖儀的正確讀取;血液滴到試紙上後,不要再去塗布或再滴血到上面;拿試紙時,手指不要碰到采血區;采血量的多少也會影響結果,采血要讓試紙一次吸飽血,一次就要採集到適量的血,過量或者血量不足都會影響結果。

如果血糖儀要求擦掉底紙上多餘血液的話,那麼必須用指定的擦拭物(例如棉球或消毒棉簽),注意不要將棉花球上的棉纖維落到試紙檢測區域,以免血糖的讀數偏低。

5、試紙要保存好、不變質:

試紙條對檢測結果的影響是所有問題中最關鍵的,絕大部分的檢測誤差都是由試紙條的變質變性所引起。很多血糖儀測試血糖的原理是血糖試紙上的酶(氧化酶或已糖激酶)與血液中的葡萄糖發生反應並顯示顏色,血糖儀分辨後顯示讀數。

血糖儀本身出現故障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試紙條就會受到溫度、濕度、光線、化學物質等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此試紙條的儲存是很重要的。如避免潮濕,放在乾燥陰涼的地方,手指等不要觸摸試紙條的測試區,購買試紙條時有效期一定要長等等。

6、血糖儀要定期清洗:

為了保證血糖儀正常準確地工作,要定期用廠家提供的標準葡萄糖液對血糖儀進行校驗。如果您的血糖儀可以進行清洗的話,最好定期清洗,清除掉積聚的血液、灰塵或者棉球的絨毛。擦拭時不要使用酒精或其他有機溶劑,以免損傷其光學部分。

需要調碼的血糖儀在使用時要注意代碼與試紙條代碼一致。測試前應核對、調整血糖儀顯示的代碼與試紙條包裝盒上的代碼相一致。在使用前您應當注意一下試紙的保質期是哪天,注意試紙上有沒有顏色變化。另外,在試劑保存上,應該注意避光,並且在每次用新一批試紙前都應對血糖儀進行校正。

7、測血糖前,不適宜大量服用維生素C:

不少血糖偏高的人使用尿糖試紙來監測身體狀況,尿糖檢測經常會受到飲食和藥物的影響。如果短時間內服用了較大劑量的維生素C,超過人體需要量的維生素C就會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維生素C具有很強的還原性,會和尿糖試紙中的藥劑發生反應,從而得到假陽性的檢測結果。以此來安排每天的飲食和運動,就有可能導致低血糖反應。

以上介紹的監測血糖的7個注意事項,糖尿病人你知道了吧,希望能幫到你。

養生之道網導讀: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穩定怎麼應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糖齡較長,自身胰島素幾乎沒有分泌,只能依靠藥物來調節,而且多伴有糖尿病併發症,極容易出現血糖忽高忽低的情況。那麼,老年糖尿病人血糖不穩定怎麼應對呢?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案。

一、老年糖尿病患者怎麼應對血糖不穩定?

1、空腹血糖高,餐後血糖不高

原因:空腹血糖升高,餐後血糖不高說明基礎胰島素分泌水準下降,除外感冒、發燒、創傷等引發機體應激反應,以及飲食、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影響外,黎明現象和蘇木傑現象也會導致空腹血糖升高。

對策:單純空腹血糖高,需要檢查胰島功能——明確目前胰島功能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問題: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分泌延遲還是胰島素抵抗,明確病情後再制定個性化用藥方案。同時進行中醫辨證施治,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

2、餐後血糖高,空腹血糖不高

原因:1)當前用藥方案與胰島素分泌模式不匹配,即藥物發揮藥效的時間點與餐後血糖高峰錯開,從而導致餐後高血糖,進而又發生低血糖。2)吃的太多,運動量過小。3)情緒刺激等因素也會導致餐後血糖升高。

對策:針對空腹血糖正常,餐後血糖高的現狀,患者需要監測七個點的血糖變化,並調整飲食和運動,控制情緒,如果調整後餐後血糖依然高,則需要調整用藥方案,檢測肝腎功能、血脂、糖化血紅蛋白等生化指標以及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眼底檢查等。對患者的心腦血管危險因素和整體狀況進行綜合、全面的評估後,再制定治療方案,降低餐後血糖。

3、一吃藥,血糖就低

原因:吃藥後,造成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如不好好吃飯、藥照吃,藥物使用不當,隨意補服藥物,運動量增加(過度勞累),大量飲酒等情況的患者,均會引發低血糖。

對策:做胰島功能檢查,明確目前胰島功能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問題,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分泌延遲還是胰島素抵抗,我們根據胰島功能情況制定最合適的用藥方案,以及飲食、運動方案等。而當患者經常出現低血糖症狀時,首先要與醫生商議改變藥物治療方案,拔除低血糖這枚不定時炸彈,決不能對低血糖視而不見。

4、吃了藥,血糖還高

原因:服藥後血糖依然高,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藥物類型、劑量、用藥方法有誤;一類是沒有採取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預,存在吃的多,動的少的問題。經詳細問診得知,張女士雖然吃藥,但沒有控制飲食,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吃多少吃多少,才導致血糖升高。

對策:如果是飲食不當導致血糖升高,需要控制一天總能量的攝入,合理選擇食物種類。如不能明確血糖高的原因,需要做胰島功能檢查,明確患者是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分泌延遲還是胰島素抵抗,根據胰島功能情況、患者意願、依從性以及患者的家庭承受能力,制定最合適的用藥方案,以及飲食、運動方案等。長期血糖高,需要做糖尿病併發症篩查,如有併發症,爭取早發現,早治療。

5、用了胰島素,血糖還高

原因:其實決定患者血糖水準的並不只是胰島素劑量本身,胰島素如何注射,注射在什麼地方,注射後吸收如何等諸多因素都對血糖控制達標有非常大的影響。另外,胰島素保存不當也會影響胰島素的治療效果。

對策:首先學會正確的注射技術,其次用了胰島素血糖血糖長期高的患者,需要檢查糖化血紅蛋白、做動態血糖監測,並進行併發症相關檢查明確糖尿病併發症情況。根據即時血糖監測結果,瞭解血糖變化譜,瞭解哪些時段血糖高,然後再根據不同情況尋找對策,調整胰島素種類、劑量,或聯合口服降糖藥,調整飲食和運動治療方案,並教會患者正確的胰島素注射技術。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相關併發症。

6、血糖忽高忽低,不穩定

原因:血糖忽高忽低會加速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病程較長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他們的自身胰島素分泌量幾乎喪失殆盡,只能依靠藥物及外源性胰島素來調節血糖,而且自身對胰島素量的變化反應非常敏感,極易發生血糖忽高忽低的變化。

對策:到糖尿病專科醫院,做胰島功能檢查。在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的情況下,調整用藥方案。並採用中西醫結合的療法,治療併發症。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降糖過度,血糖控制標準可放寬:

專家表示,血糖波動比高血糖危害更大。嚴格控制血糖,可顯著降低糖尿病的各種慢性併發症,但也會增加患低血糖的風險。血糖控制越嚴格,相伴而來的低血糖風險也越高,血糖波動的幅度也相應增加,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於機體各臟器功能衰退,容易發生低血糖現象。同時老年人感覺減退,缺乏饑餓感、心慌、出汗、頭暈等低血糖的預警症狀,常常直接進入昏迷狀態,如果搶救不及時會危及生命。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併發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病變,一旦發生低血糖,容易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甚至心源性猝死。

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標準可適當放寬,即空腹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穩定危害大,要儘量避免。

養生之道網導讀:

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有哪些?血糖在一天之內是有起伏的,在一個允許的範圍內有少許波動是安全的,糖尿病人無需擔心。但如果一天之內或者某個時期血糖大幅起落,那就要注意了。血糖控制不好回引發糖尿病併發症。那麼,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一、血糖波動的危害:

血糖波動是指血糖水準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間變化的不穩定狀態。正常人在生理狀態下,血糖也有一定波動。由於人體有著非常精密的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使得一天內的血糖波動幅度小於2~3毫摩爾/升。

2型糖尿病患者由於存在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導致血糖調節機制受損,尤其是餐後血糖會顯著升高,全天24小時血糖曲線波動明顯增加,一天內的血糖差可能數倍于正常人。

研究表明,血糖波動比持續性血糖升高危害更大,對血管內皮的損傷更嚴重,因而導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大。同時,血糖波動也與糖尿病的其他慢性併發症密切相關,容易出現動脈硬化,血管功能下降,最後出現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腎病、腦血管意外等慢性血管併發症。

而血糖波動所導致的低血糖,尤其是夜間低血糖的危害更加不容忽視,嚴重的低血糖甚至會導致死亡。對此,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血糖的監測,根據血糖變化情況及時合理調整治療方案,安全控糖,盡可能減少血糖異常波動,從而降低心血管風險,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二、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

1、飲食不節

是血糖波動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當人在正常進餐後,血糖就會有較大的波動,有些人需要應酬,經常是煙酒不離身,這些會使血液葡萄糖含量過高,即血糖升高。過多食入高油脂食物,會引起胰島功能不能很好分泌胰島素,致使血糖升高。

2、飲水不足

導致代謝失衡,影響血糖。

3、藥物劑量不足

有的患者自行將藥物減量、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當。一些人對糖尿病認為前期沒什麼大的影響也就乾脆不治療了。

4、長期便秘

導致代謝紊亂,血液迴圈不利,影響血糖。

5、睡眠不好

睡覺睡得好不好,也會對血糖波動有很大影響。如果一個人失眠的話,那麼他第二天血糖可能就很高。

6、情緒變化

人體記憶體在多種影響血糖水準的激素,如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等都可以升高血糖,但可以降低血糖的,只有胰島素。當人出現情緒變化時會對體內的激素產生影響,如在發怒、激動、哭泣的時候,腎上腺素分泌就會增多,從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本身胰島功能不是特別好,或存在胰島素抵抗,因此,升高血糖的激素一旦波動,血糖就會跟著波動。

7、運動過量

運動也會引起血糖的波動。糖尿病的病人需要強調運動,如果不運動的話,血糖水準就會波動,但是如果運動的太劇烈,血糖也會因為應激、體內激素的變化,引起血糖升高。

8、環境變化

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的突然變化會導致病患者暫時性機體不良反應。如長途旅行和出差、天氣變化、季節更替、懷孕等都是產生應激性糖尿升高的重要因素。

9、氣候因素

寒冷剌激可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肝糖原輸出增加,肌肉對葡萄糖攝取減少,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夏季炎熱多汗,注意補充水分,否則血液血液濃縮而血糖增高。

10、細菌感染

糖尿病人抵抗力較弱,如果皮膚破了,很容易出現感染,而且感染很難較快得到控制,感染後,患者分泌比較多的應激激素,會導致血糖升高。

11、其他疾病引起

患者因外傷、感冒、手術、嚴重精神創傷,嘔吐、失眠、生氣、焦慮、煩躁、勞累、以及急性心肌梗塞等應激情況,可使血糖迅速升高,甚至誘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三、採取什麼辦法來避免血糖波動呢?

要避免患者的血糖大幅度波動,首先要找到引起血糖波動的原因。第一要多檢測血糖,第二要找到是什麼原因引起血糖大幅波動。我們就針對這個原因來進行處理。

如果是進餐飲食的影響,可以調整食物的種類、數量;有疾病狀況的話,把原發病治療好;情緒或者休息的變化,就需要自我調整或尋求醫生説明,這樣血糖波動自然就會得到改善。

這些因素都避免了,血糖波動還是大的話,那就需要藥物治療。現在有很多藥物可以選擇,根據患者的不同狀況,可以選擇不同的藥物來進行處理,比如口服藥物,胰島素,都可以選擇。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有哪些了吧。血糖經常波動危害大,糖尿病有要儘量避免這些因素哦。

養生之道網導讀:

什麼時候檢測血糖最准?這是很多患者關心的問題。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經常血糖,但一天中血糖值是有變化的,那麼, 什麼時候的血糖值是最准的呢?應該以哪個為標準呢?下面我們先來瞭解下幾個血糖檢測的時間及其代表意義,一起來看看吧。

一、4個血糖檢測時間及其意義:

1、空腹血糖

嚴格的講,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 ~12小時之後於次日早餐前所測的血糖(通常不超過早餐8點),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空腹血糖可以反應晚間用藥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它受到黎明現象與蘇木傑反應的干擾。空腹血糖也是診斷糖尿病的指標之一。

2、餐前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的持續性。餐前血糖可指導患者調整將要吃入的食物總量和餐前胰島素(或口服藥)的量。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餐前血糖高反映的是上次餐前的胰島素用量不足。比如午餐前高血糖,說明早餐前胰島素用量不足,需要增加劑量。正常人餐後2小時血糖和午餐前血糖之差應大於1.0mmol/L,若差值大於1.0mmol/L表示胰島後續功能好;若差值小於1.0mmol/L表示胰島後續功能差或藥量不足。對餐前高血糖的治療與餐後2小時高血糖相同,只是藥量應加大一些。

3、餐後兩小時血糖

餐後2小時血糖是指從吃早、中、晚餐第一口飯算起的餐後2小時血糖水準。它主要反映患者胰島素β細胞的儲備功能(增加糖負荷後機體追加胰島素分泌的能力),以及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的綜合療效。測定餐後2小時血糖有助於Ⅱ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因為許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並不高,但因其胰島素分泌功能已經受損,受高糖刺激後反應較差,因而表現為餐後血糖明顯升高。餐後高血糖還是導致糖尿病心血管併發症的重要因素。

4、隨機血糖

一天中任意時間測定的血糖,如睡前、午夜等。

監測睡前血糖主要是為了指導夜間加餐、用藥和注射胰島素劑量,以避免夜間發生低血糖。

監測午夜(淩晨3點)血糖有助於鑒別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黎明現象還是蘇木傑反應,這兩種情況的臨床處理截然不同,總的來說,發生黎明現象時需要考慮增加睡前藥物劑量,而發生蘇木傑反應時則要考慮適當減少睡前藥物劑量,並將睡前加餐做適當調整。

結論:

因此,一次血糖的測定,只能反映抽血當時的血糖水準,並且血糖隨進食和糖代謝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不能說明前一段較長時間病情的全貌。如果一天只測一次血糖,並且只看這個檢測結果,採用這種方式判斷是否得糖尿病是不科學的,所以沒有哪個時間檢測的血糖最準確的說法。

二、影響血糖值變化的兩種因素:

血糖水準隨著時間不同經常出現變化,而且也會由於血樣採取部位而不同。

1、測量時間的不同

即使在患者剛從醫院檢查血糖回家後,也會發現在家測量的血糖值與在醫院測量的血糖值不同。其原因在於隨著身體的活動,身體必然要消耗血糖。而在進食後,所攝取的血糖會進入到血液中,對消耗的血糖進行補充。

2、取樣點的不同

由心臟通過動脈供給至毛細血管。而血液在向身體各個組織供給了包括血糖在內的營養後,通過靜 脈返回至心臟。而採用血糖試紙測試時,所採用的取樣部位為手指的毛細血管。而毛細血中包含了一部分其血糖已經耗盡的血液。

因此,在醫院採用手臂處血樣所測得的血糖值就會與採用指尖處血樣所測量的血糖值不同。

三、檢測血糖的3個誤區:

誤區1:無症狀就不測血糖、不上醫院

很多糖尿病患者去醫院測了血糖後才發現血糖控制不好。當醫生問起有沒有定期監測血糖時,很多“糖友”都表示去醫院看病時才會測血糖,如果平時沒有什麼症狀就不會測,算下來有時一年才測兩次。專家認,如果患者偶爾去醫院測血糖然後開藥,會對醫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導,醫生很可能會根據一次血糖指而增加藥量,而一次的血糖指數並不能完全反映患者平時的血糖狀況。

誤區2:光測“手指血糖”

“糖友”在測血糖的時候不能光測“手指血糖”,還要測“糖化血紅蛋白”,這樣才能反映最近三個月來的平均血糖水準,這有利於醫生判斷病情。“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就好比一個班級的兩個成績,“手指血糖”反映了一次考試的成績,而“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3個月來這個班級的平均成績。

誤區3: 只測空腹或早餐後血糖

如果患者次日去醫院做檢查、開藥,部分“糖友”會在檢查一天刻意少吃飯,且加強運動,第二天只測一下餐後血糖,血糖指數還可以,但卻不是平常的狀態。專家認為,如果一個月測一次血糖就等於沒有測。還有一部分患者血糖高,本應在早餐前打胰島素,可是如果第二天要測血糖,就不打胰島素了,病人說想知道自己不打針不吃藥時的血糖情況,其實這對醫生的診斷很不利。

四、血糖多少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判斷標準:

通常情況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的正常範圍是3.9~6.1mmol/L。空腹血糖6.1 mmol/L就為空腹血糖升高;若有糖尿病症狀又查出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耐量試驗血糖峰值>11.1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1.1 mmol/L,或具有糖尿病症狀,隨機血糖>11.1 mmol/L,且伴有尿糖陽性,就可診斷為糖尿病。血糖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由於空腹血糖決定著全天血糖水準,控制糖尿病千萬要注重空腹血糖的變化。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怎麼判斷不同時間的血糖值了吧,糖尿病人要參照糖尿病的血糖水準來鑒別,不需要為某個時候血糖高而擔憂了。

養生之道網導讀:

經常吃水果易得糖尿病嗎?一些年輕的女性為了減肥,經常以水果代替正餐,一天只吃水果。有些人聽說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那麼是不是經常吃水果就會得糖尿病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回答。

1、多吃水果與2型糖尿病沒有緊密聯繫:

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220000名成人的資料發現,多吃水果和蔬菜與2型糖尿病的發展沒有緊密的聯繫,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有積極的影響。而談到綠葉蔬菜,研究人員認為,包括花椰菜在內,綠葉蔬菜對於降低糖尿病風險都是很有意義的。這個研究團隊計算出,每天服用106克綠葉蔬菜可以將糖尿病的患病風險降低14%,而英國的一份被定義為80克。

儘管綠葉蔬菜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機制還不清楚,但可能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富含抗氧化劑,如維他命C等;還有另一個理論它們富含鎂。該研究的負責人Melanie Davies教授認為,儘管如此,每天吃五份水果和蔬菜仍然是健康的選擇。她補充說,人們很喜歡某一特定的健康資訊,我們都知道攝入的水果和蔬菜是重要的,但這一研究也表明綠葉蔬菜似乎在預防糖尿病方面特別重要。

2、多吃漿果能預防糖尿病:

比較有說服力的還是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分析結果。他們分析了14萬多名女性和3萬多名男性的飲食和體檢資料,並對所吃水果的種類進行了細緻 分析。結果顯示,在其他飲食生活條件類似的情況下,如果能每週攝入3份水果,和不吃水果的人相比,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0.98。也就是說,對健康人而言,吃不吃水果,對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影響非常小。這裡所謂一份,大概是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或1/4杯乾果,或1/2杯新鮮、冷凍或罐裝水果。

不過,水果有那麼多種,籠統地說水果的效果,未必能夠證明不同水果具有同樣的效果。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如果每週攝入3份藍莓,則2型糖尿病的風 險會下降26%,葡萄和西梅能下降11%,蘋果和梨能降低7%,香蕉5%,李子、桃、杏3%,而橘子只有1%。草莓會增加3%,而甜瓜增加10%。

研究者認為,除甜瓜之外,攝入水果並不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而藍莓、葡萄、蘋果的攝入量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顯著相關。有研究者對2千多名男士進行了研究,在年齡、BMI、腰臀比、吸煙、教育程度、家族糖尿病史等因素保持一致的情況下發現,每天攝入至少60g的漿果(如藍莓、蔓越苺、黑莓、草莓等),可以降低35%的患糖尿病風險。不過,其他水果沒發現這種效果。

3、水果中的果糖不會增加胰腺負擔:

我們要知道糖尿病並不是因為吃水果導致的,糖尿病人也不是一點水果都不能吃。只要血糖水準控制得好,水果是對糖尿病有好處的。

雖然水果中的糖分和白砂糖中所含的糖分同樣被叫做“糖”,但是它們的性質完全不同。精製白砂糖和通過化學處理提取出來的人工葡萄糖,一旦進入體內,腸壁就會迅速地把它們吸收掉,從而導致血糖值急劇上升。這樣,身體就會要求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以便及時地把血液中的糖分輸送到細胞裡,把急劇上升的血糖值恢復正常。

結果胰腺會被過度使用,無法再保持血糖值的平衡。不僅如此,碳水化合物(糖分)的代謝還需要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以及鉻和鈣等礦物質,但是由於白砂糖在其精製過程中已經失去了這些營養,所以不得不靠人體的儲蓄來補充。

水果裡所含的天然糖分存在于比白砂糖要複雜得多的細胞組織裡,它能夠慢慢地被血液吸收,不會一下子湧進血液中。果糖被人體細胞吸收時,不需要胰島素的幫忙,所以不會產生胰腺被過度使用的問題。

因為水果裡含有糖分代謝必需的所有成分,所以果糖與白砂糖是性質完全不同的能量來源。

由此可見,經常吃水果與得糖尿病沒有必然的聯繫,無需擔心會導致糖尿病。但水果的蛋白質含量低,如果一天只吃水果也會導致營養不均衡。養生之道網建議減肥的人士應該飲食與運動相結合,這樣才能保證健康。

要選擇平坦的大路,或者有良好防護的臺階,不要走崎嶇小路。登山結束後,應立即脫鞋,仔細檢查足部是否有損傷。

五、自我行為調整:

很多病人患病後悲觀失望,精神緊張,情緒低落,憂心忡忡或從此一蹶不振;也有病人抱無所謂的態度,不認真治療。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取的。病人應對糖尿病知識有一定的瞭解,解除恐懼、悲觀情緒,喚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有規律的生活和工作。

所謂生活規律,即每天工作、進餐、睡眠、活動要做到定時、定量;工作量要大致相同,不要昨日輕閒,今日體力不支,突如其來的重工作會增加機體的應激反應,使病情加重;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如養花、聽音樂。

以上就是冬季糖尿病人的中醫保健常識,你學會了嗎?糖尿病人要注意日常保健哦。

養生之道網導讀:監

測血糖的注意事項有哪些?糖尿病人監測血糖是常有的事,但是你做得對嗎?監測血糖也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那麼, 監測血糖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下面介紹監測血糖的7個注意事項,一起來看看吧。

1、監測血糖的頻率:

第一步要瞭解自己的血糖基本情況,需要每天測定,可跳著選擇。例如,第一天測定早晚餐前和早餐後2小時血糖,第二天測定早中餐前及午餐後2小時血糖,第三天測定早餐前和三餐後2小時血糖;第二步是待血糖控制平穩、熟悉自己後,減少監測頻率,每週監測2-3天;最後在血糖控制達標後,在不隨便改變飲食配比的情況下,每週測定2-5次血糖,可選擇不同時點。

2、血糖監測時間的選擇:

血糖變化受三餐的影響,降糖藥也常隨各餐服用,想知道劑量是否合適,就應該監測三餐前後的血糖,包括晚上睡前,甚至淩晨2:00-3:00(全天血糖最低點)。除此之外,遇到會影響血糖變化的情況時,也需測定血糖,如有低血糖症狀(如饑餓、心慌、出汗等),應及時測定血糖,指導進一步的藥量調整。

在空腹及餐前血糖未降低至6.0mmol/L之前,以測定餐前血糖為主,可選擇三餐前和晚睡前檢測。在空腹血糖基本達標時,須注意監測餐後2小時血糖,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采血時間。

空腹血糖是指睡眠狀態下不進食不服藥超過8小時所測量的血糖,而且要在早上9點前,如果當晚熬夜但未進食也不能稱為空腹血糖。餐後兩小時血糖是指從吃第一口飯時算起的兩個小時,檢測時間應該在這個時間點上的前後15分鐘,太早或者太晚對結果都有影響。

對於血糖不穩定的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夜間兩點的血糖,因為人的血糖在這個時候是最低的,對於用藥的患者來說最容易在此時發生低血糖,一旦發現夜間低血糖要及時與醫生溝通,必要時需要住院治療。同一個人同時兩次采血結果也可能不一致,第一次患者由於疼痛產生緊張心理使得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從而使第二次血糖瞬間升高產生差異。

3、采血部位選擇與消毒方法:

通常快速血糖儀測定血糖均選擇采指血,部位應選擇指腹兩側,避免直接從指腹或指尖采血,減少這些高敏感、常用部位的損傷,防止繼發感染並減輕痛覺。

采血部位的皮膚消毒,最好用75%的酒精,用消毒棉球或棉簽蘸敷,由擬采血點中心向外擴展塗於局部皮膚即可,大約需要1-2釐米直徑的區域。消毒後稍等數秒,待皮膚自然乾燥即可采血。不宜用帶顏色的消毒液,因其容易干擾血糖測定值。無消毒液時,可用清潔液或肥皂清洗采血部位,並用清水沖洗乾淨自然晾乾也行。消毒濕紙巾不可靠,一是消毒作用不夠強,二是不能像清水一樣把局部的污垢沖走。

4、取血要自然滴落到試紙上:

要等血糖儀的可滴血的標誌出現了才能采血,否則將不能顯示結果;刺出血液後輕輕地將血滴落到試紙上,不要拿手指直接去塗布,手上帶有一些油脂,會影響血糖儀的正確讀取;血液滴到試紙上後,不要再去塗布或再滴血到上面;拿試紙時,手指不要碰到采血區;采血量的多少也會影響結果,采血要讓試紙一次吸飽血,一次就要採集到適量的血,過量或者血量不足都會影響結果。

如果血糖儀要求擦掉底紙上多餘血液的話,那麼必須用指定的擦拭物(例如棉球或消毒棉簽),注意不要將棉花球上的棉纖維落到試紙檢測區域,以免血糖的讀數偏低。

5、試紙要保存好、不變質:

試紙條對檢測結果的影響是所有問題中最關鍵的,絕大部分的檢測誤差都是由試紙條的變質變性所引起。很多血糖儀測試血糖的原理是血糖試紙上的酶(氧化酶或已糖激酶)與血液中的葡萄糖發生反應並顯示顏色,血糖儀分辨後顯示讀數。

血糖儀本身出現故障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試紙條就會受到溫度、濕度、光線、化學物質等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此試紙條的儲存是很重要的。如避免潮濕,放在乾燥陰涼的地方,手指等不要觸摸試紙條的測試區,購買試紙條時有效期一定要長等等。

6、血糖儀要定期清洗:

為了保證血糖儀正常準確地工作,要定期用廠家提供的標準葡萄糖液對血糖儀進行校驗。如果您的血糖儀可以進行清洗的話,最好定期清洗,清除掉積聚的血液、灰塵或者棉球的絨毛。擦拭時不要使用酒精或其他有機溶劑,以免損傷其光學部分。

需要調碼的血糖儀在使用時要注意代碼與試紙條代碼一致。測試前應核對、調整血糖儀顯示的代碼與試紙條包裝盒上的代碼相一致。在使用前您應當注意一下試紙的保質期是哪天,注意試紙上有沒有顏色變化。另外,在試劑保存上,應該注意避光,並且在每次用新一批試紙前都應對血糖儀進行校正。

7、測血糖前,不適宜大量服用維生素C:

不少血糖偏高的人使用尿糖試紙來監測身體狀況,尿糖檢測經常會受到飲食和藥物的影響。如果短時間內服用了較大劑量的維生素C,超過人體需要量的維生素C就會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維生素C具有很強的還原性,會和尿糖試紙中的藥劑發生反應,從而得到假陽性的檢測結果。以此來安排每天的飲食和運動,就有可能導致低血糖反應。

以上介紹的監測血糖的7個注意事項,糖尿病人你知道了吧,希望能幫到你。

養生之道網導讀: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穩定怎麼應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糖齡較長,自身胰島素幾乎沒有分泌,只能依靠藥物來調節,而且多伴有糖尿病併發症,極容易出現血糖忽高忽低的情況。那麼,老年糖尿病人血糖不穩定怎麼應對呢?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案。

一、老年糖尿病患者怎麼應對血糖不穩定?

1、空腹血糖高,餐後血糖不高

原因:空腹血糖升高,餐後血糖不高說明基礎胰島素分泌水準下降,除外感冒、發燒、創傷等引發機體應激反應,以及飲食、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影響外,黎明現象和蘇木傑現象也會導致空腹血糖升高。

對策:單純空腹血糖高,需要檢查胰島功能——明確目前胰島功能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問題: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分泌延遲還是胰島素抵抗,明確病情後再制定個性化用藥方案。同時進行中醫辨證施治,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

2、餐後血糖高,空腹血糖不高

原因:1)當前用藥方案與胰島素分泌模式不匹配,即藥物發揮藥效的時間點與餐後血糖高峰錯開,從而導致餐後高血糖,進而又發生低血糖。2)吃的太多,運動量過小。3)情緒刺激等因素也會導致餐後血糖升高。

對策:針對空腹血糖正常,餐後血糖高的現狀,患者需要監測七個點的血糖變化,並調整飲食和運動,控制情緒,如果調整後餐後血糖依然高,則需要調整用藥方案,檢測肝腎功能、血脂、糖化血紅蛋白等生化指標以及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眼底檢查等。對患者的心腦血管危險因素和整體狀況進行綜合、全面的評估後,再制定治療方案,降低餐後血糖。

3、一吃藥,血糖就低

原因:吃藥後,造成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如不好好吃飯、藥照吃,藥物使用不當,隨意補服藥物,運動量增加(過度勞累),大量飲酒等情況的患者,均會引發低血糖。

對策:做胰島功能檢查,明確目前胰島功能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問題,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分泌延遲還是胰島素抵抗,我們根據胰島功能情況制定最合適的用藥方案,以及飲食、運動方案等。而當患者經常出現低血糖症狀時,首先要與醫生商議改變藥物治療方案,拔除低血糖這枚不定時炸彈,決不能對低血糖視而不見。

4、吃了藥,血糖還高

原因:服藥後血糖依然高,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藥物類型、劑量、用藥方法有誤;一類是沒有採取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預,存在吃的多,動的少的問題。經詳細問診得知,張女士雖然吃藥,但沒有控制飲食,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吃多少吃多少,才導致血糖升高。

對策:如果是飲食不當導致血糖升高,需要控制一天總能量的攝入,合理選擇食物種類。如不能明確血糖高的原因,需要做胰島功能檢查,明確患者是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分泌延遲還是胰島素抵抗,根據胰島功能情況、患者意願、依從性以及患者的家庭承受能力,制定最合適的用藥方案,以及飲食、運動方案等。長期血糖高,需要做糖尿病併發症篩查,如有併發症,爭取早發現,早治療。

5、用了胰島素,血糖還高

原因:其實決定患者血糖水準的並不只是胰島素劑量本身,胰島素如何注射,注射在什麼地方,注射後吸收如何等諸多因素都對血糖控制達標有非常大的影響。另外,胰島素保存不當也會影響胰島素的治療效果。

對策:首先學會正確的注射技術,其次用了胰島素血糖血糖長期高的患者,需要檢查糖化血紅蛋白、做動態血糖監測,並進行併發症相關檢查明確糖尿病併發症情況。根據即時血糖監測結果,瞭解血糖變化譜,瞭解哪些時段血糖高,然後再根據不同情況尋找對策,調整胰島素種類、劑量,或聯合口服降糖藥,調整飲食和運動治療方案,並教會患者正確的胰島素注射技術。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相關併發症。

6、血糖忽高忽低,不穩定

原因:血糖忽高忽低會加速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病程較長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他們的自身胰島素分泌量幾乎喪失殆盡,只能依靠藥物及外源性胰島素來調節血糖,而且自身對胰島素量的變化反應非常敏感,極易發生血糖忽高忽低的變化。

對策:到糖尿病專科醫院,做胰島功能檢查。在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的情況下,調整用藥方案。並採用中西醫結合的療法,治療併發症。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降糖過度,血糖控制標準可放寬:

專家表示,血糖波動比高血糖危害更大。嚴格控制血糖,可顯著降低糖尿病的各種慢性併發症,但也會增加患低血糖的風險。血糖控制越嚴格,相伴而來的低血糖風險也越高,血糖波動的幅度也相應增加,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於機體各臟器功能衰退,容易發生低血糖現象。同時老年人感覺減退,缺乏饑餓感、心慌、出汗、頭暈等低血糖的預警症狀,常常直接進入昏迷狀態,如果搶救不及時會危及生命。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併發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病變,一旦發生低血糖,容易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甚至心源性猝死。

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標準可適當放寬,即空腹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穩定危害大,要儘量避免。

養生之道網導讀:

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有哪些?血糖在一天之內是有起伏的,在一個允許的範圍內有少許波動是安全的,糖尿病人無需擔心。但如果一天之內或者某個時期血糖大幅起落,那就要注意了。血糖控制不好回引發糖尿病併發症。那麼,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一、血糖波動的危害:

血糖波動是指血糖水準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間變化的不穩定狀態。正常人在生理狀態下,血糖也有一定波動。由於人體有著非常精密的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使得一天內的血糖波動幅度小於2~3毫摩爾/升。

2型糖尿病患者由於存在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導致血糖調節機制受損,尤其是餐後血糖會顯著升高,全天24小時血糖曲線波動明顯增加,一天內的血糖差可能數倍于正常人。

研究表明,血糖波動比持續性血糖升高危害更大,對血管內皮的損傷更嚴重,因而導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大。同時,血糖波動也與糖尿病的其他慢性併發症密切相關,容易出現動脈硬化,血管功能下降,最後出現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腎病、腦血管意外等慢性血管併發症。

而血糖波動所導致的低血糖,尤其是夜間低血糖的危害更加不容忽視,嚴重的低血糖甚至會導致死亡。對此,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血糖的監測,根據血糖變化情況及時合理調整治療方案,安全控糖,盡可能減少血糖異常波動,從而降低心血管風險,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二、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

1、飲食不節

是血糖波動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當人在正常進餐後,血糖就會有較大的波動,有些人需要應酬,經常是煙酒不離身,這些會使血液葡萄糖含量過高,即血糖升高。過多食入高油脂食物,會引起胰島功能不能很好分泌胰島素,致使血糖升高。

2、飲水不足

導致代謝失衡,影響血糖。

3、藥物劑量不足

有的患者自行將藥物減量、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當。一些人對糖尿病認為前期沒什麼大的影響也就乾脆不治療了。

4、長期便秘

導致代謝紊亂,血液迴圈不利,影響血糖。

5、睡眠不好

睡覺睡得好不好,也會對血糖波動有很大影響。如果一個人失眠的話,那麼他第二天血糖可能就很高。

6、情緒變化

人體記憶體在多種影響血糖水準的激素,如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等都可以升高血糖,但可以降低血糖的,只有胰島素。當人出現情緒變化時會對體內的激素產生影響,如在發怒、激動、哭泣的時候,腎上腺素分泌就會增多,從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本身胰島功能不是特別好,或存在胰島素抵抗,因此,升高血糖的激素一旦波動,血糖就會跟著波動。

7、運動過量

運動也會引起血糖的波動。糖尿病的病人需要強調運動,如果不運動的話,血糖水準就會波動,但是如果運動的太劇烈,血糖也會因為應激、體內激素的變化,引起血糖升高。

8、環境變化

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的突然變化會導致病患者暫時性機體不良反應。如長途旅行和出差、天氣變化、季節更替、懷孕等都是產生應激性糖尿升高的重要因素。

9、氣候因素

寒冷剌激可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肝糖原輸出增加,肌肉對葡萄糖攝取減少,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夏季炎熱多汗,注意補充水分,否則血液血液濃縮而血糖增高。

10、細菌感染

糖尿病人抵抗力較弱,如果皮膚破了,很容易出現感染,而且感染很難較快得到控制,感染後,患者分泌比較多的應激激素,會導致血糖升高。

11、其他疾病引起

患者因外傷、感冒、手術、嚴重精神創傷,嘔吐、失眠、生氣、焦慮、煩躁、勞累、以及急性心肌梗塞等應激情況,可使血糖迅速升高,甚至誘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三、採取什麼辦法來避免血糖波動呢?

要避免患者的血糖大幅度波動,首先要找到引起血糖波動的原因。第一要多檢測血糖,第二要找到是什麼原因引起血糖大幅波動。我們就針對這個原因來進行處理。

如果是進餐飲食的影響,可以調整食物的種類、數量;有疾病狀況的話,把原發病治療好;情緒或者休息的變化,就需要自我調整或尋求醫生説明,這樣血糖波動自然就會得到改善。

這些因素都避免了,血糖波動還是大的話,那就需要藥物治療。現在有很多藥物可以選擇,根據患者的不同狀況,可以選擇不同的藥物來進行處理,比如口服藥物,胰島素,都可以選擇。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有哪些了吧。血糖經常波動危害大,糖尿病有要儘量避免這些因素哦。

養生之道網導讀:

什麼時候檢測血糖最准?這是很多患者關心的問題。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經常血糖,但一天中血糖值是有變化的,那麼, 什麼時候的血糖值是最准的呢?應該以哪個為標準呢?下面我們先來瞭解下幾個血糖檢測的時間及其代表意義,一起來看看吧。

一、4個血糖檢測時間及其意義:

1、空腹血糖

嚴格的講,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 ~12小時之後於次日早餐前所測的血糖(通常不超過早餐8點),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空腹血糖可以反應晚間用藥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它受到黎明現象與蘇木傑反應的干擾。空腹血糖也是診斷糖尿病的指標之一。

2、餐前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的持續性。餐前血糖可指導患者調整將要吃入的食物總量和餐前胰島素(或口服藥)的量。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餐前血糖高反映的是上次餐前的胰島素用量不足。比如午餐前高血糖,說明早餐前胰島素用量不足,需要增加劑量。正常人餐後2小時血糖和午餐前血糖之差應大於1.0mmol/L,若差值大於1.0mmol/L表示胰島後續功能好;若差值小於1.0mmol/L表示胰島後續功能差或藥量不足。對餐前高血糖的治療與餐後2小時高血糖相同,只是藥量應加大一些。

3、餐後兩小時血糖

餐後2小時血糖是指從吃早、中、晚餐第一口飯算起的餐後2小時血糖水準。它主要反映患者胰島素β細胞的儲備功能(增加糖負荷後機體追加胰島素分泌的能力),以及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的綜合療效。測定餐後2小時血糖有助於Ⅱ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因為許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並不高,但因其胰島素分泌功能已經受損,受高糖刺激後反應較差,因而表現為餐後血糖明顯升高。餐後高血糖還是導致糖尿病心血管併發症的重要因素。

4、隨機血糖

一天中任意時間測定的血糖,如睡前、午夜等。

監測睡前血糖主要是為了指導夜間加餐、用藥和注射胰島素劑量,以避免夜間發生低血糖。

監測午夜(淩晨3點)血糖有助於鑒別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黎明現象還是蘇木傑反應,這兩種情況的臨床處理截然不同,總的來說,發生黎明現象時需要考慮增加睡前藥物劑量,而發生蘇木傑反應時則要考慮適當減少睡前藥物劑量,並將睡前加餐做適當調整。

結論:

因此,一次血糖的測定,只能反映抽血當時的血糖水準,並且血糖隨進食和糖代謝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不能說明前一段較長時間病情的全貌。如果一天只測一次血糖,並且只看這個檢測結果,採用這種方式判斷是否得糖尿病是不科學的,所以沒有哪個時間檢測的血糖最準確的說法。

二、影響血糖值變化的兩種因素:

血糖水準隨著時間不同經常出現變化,而且也會由於血樣採取部位而不同。

1、測量時間的不同

即使在患者剛從醫院檢查血糖回家後,也會發現在家測量的血糖值與在醫院測量的血糖值不同。其原因在於隨著身體的活動,身體必然要消耗血糖。而在進食後,所攝取的血糖會進入到血液中,對消耗的血糖進行補充。

2、取樣點的不同

由心臟通過動脈供給至毛細血管。而血液在向身體各個組織供給了包括血糖在內的營養後,通過靜 脈返回至心臟。而採用血糖試紙測試時,所採用的取樣部位為手指的毛細血管。而毛細血中包含了一部分其血糖已經耗盡的血液。

因此,在醫院採用手臂處血樣所測得的血糖值就會與採用指尖處血樣所測量的血糖值不同。

三、檢測血糖的3個誤區:

誤區1:無症狀就不測血糖、不上醫院

很多糖尿病患者去醫院測了血糖後才發現血糖控制不好。當醫生問起有沒有定期監測血糖時,很多“糖友”都表示去醫院看病時才會測血糖,如果平時沒有什麼症狀就不會測,算下來有時一年才測兩次。專家認,如果患者偶爾去醫院測血糖然後開藥,會對醫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導,醫生很可能會根據一次血糖指而增加藥量,而一次的血糖指數並不能完全反映患者平時的血糖狀況。

誤區2:光測“手指血糖”

“糖友”在測血糖的時候不能光測“手指血糖”,還要測“糖化血紅蛋白”,這樣才能反映最近三個月來的平均血糖水準,這有利於醫生判斷病情。“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就好比一個班級的兩個成績,“手指血糖”反映了一次考試的成績,而“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3個月來這個班級的平均成績。

誤區3: 只測空腹或早餐後血糖

如果患者次日去醫院做檢查、開藥,部分“糖友”會在檢查一天刻意少吃飯,且加強運動,第二天只測一下餐後血糖,血糖指數還可以,但卻不是平常的狀態。專家認為,如果一個月測一次血糖就等於沒有測。還有一部分患者血糖高,本應在早餐前打胰島素,可是如果第二天要測血糖,就不打胰島素了,病人說想知道自己不打針不吃藥時的血糖情況,其實這對醫生的診斷很不利。

四、血糖多少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判斷標準:

通常情況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的正常範圍是3.9~6.1mmol/L。空腹血糖6.1 mmol/L就為空腹血糖升高;若有糖尿病症狀又查出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耐量試驗血糖峰值>11.1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1.1 mmol/L,或具有糖尿病症狀,隨機血糖>11.1 mmol/L,且伴有尿糖陽性,就可診斷為糖尿病。血糖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由於空腹血糖決定著全天血糖水準,控制糖尿病千萬要注重空腹血糖的變化。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怎麼判斷不同時間的血糖值了吧,糖尿病人要參照糖尿病的血糖水準來鑒別,不需要為某個時候血糖高而擔憂了。

養生之道網導讀:

經常吃水果易得糖尿病嗎?一些年輕的女性為了減肥,經常以水果代替正餐,一天只吃水果。有些人聽說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那麼是不是經常吃水果就會得糖尿病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回答。

1、多吃水果與2型糖尿病沒有緊密聯繫:

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220000名成人的資料發現,多吃水果和蔬菜與2型糖尿病的發展沒有緊密的聯繫,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有積極的影響。而談到綠葉蔬菜,研究人員認為,包括花椰菜在內,綠葉蔬菜對於降低糖尿病風險都是很有意義的。這個研究團隊計算出,每天服用106克綠葉蔬菜可以將糖尿病的患病風險降低14%,而英國的一份被定義為80克。

儘管綠葉蔬菜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機制還不清楚,但可能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富含抗氧化劑,如維他命C等;還有另一個理論它們富含鎂。該研究的負責人Melanie Davies教授認為,儘管如此,每天吃五份水果和蔬菜仍然是健康的選擇。她補充說,人們很喜歡某一特定的健康資訊,我們都知道攝入的水果和蔬菜是重要的,但這一研究也表明綠葉蔬菜似乎在預防糖尿病方面特別重要。

2、多吃漿果能預防糖尿病:

比較有說服力的還是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分析結果。他們分析了14萬多名女性和3萬多名男性的飲食和體檢資料,並對所吃水果的種類進行了細緻 分析。結果顯示,在其他飲食生活條件類似的情況下,如果能每週攝入3份水果,和不吃水果的人相比,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0.98。也就是說,對健康人而言,吃不吃水果,對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影響非常小。這裡所謂一份,大概是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或1/4杯乾果,或1/2杯新鮮、冷凍或罐裝水果。

不過,水果有那麼多種,籠統地說水果的效果,未必能夠證明不同水果具有同樣的效果。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如果每週攝入3份藍莓,則2型糖尿病的風 險會下降26%,葡萄和西梅能下降11%,蘋果和梨能降低7%,香蕉5%,李子、桃、杏3%,而橘子只有1%。草莓會增加3%,而甜瓜增加10%。

研究者認為,除甜瓜之外,攝入水果並不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而藍莓、葡萄、蘋果的攝入量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顯著相關。有研究者對2千多名男士進行了研究,在年齡、BMI、腰臀比、吸煙、教育程度、家族糖尿病史等因素保持一致的情況下發現,每天攝入至少60g的漿果(如藍莓、蔓越苺、黑莓、草莓等),可以降低35%的患糖尿病風險。不過,其他水果沒發現這種效果。

3、水果中的果糖不會增加胰腺負擔:

我們要知道糖尿病並不是因為吃水果導致的,糖尿病人也不是一點水果都不能吃。只要血糖水準控制得好,水果是對糖尿病有好處的。

雖然水果中的糖分和白砂糖中所含的糖分同樣被叫做“糖”,但是它們的性質完全不同。精製白砂糖和通過化學處理提取出來的人工葡萄糖,一旦進入體內,腸壁就會迅速地把它們吸收掉,從而導致血糖值急劇上升。這樣,身體就會要求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以便及時地把血液中的糖分輸送到細胞裡,把急劇上升的血糖值恢復正常。

結果胰腺會被過度使用,無法再保持血糖值的平衡。不僅如此,碳水化合物(糖分)的代謝還需要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以及鉻和鈣等礦物質,但是由於白砂糖在其精製過程中已經失去了這些營養,所以不得不靠人體的儲蓄來補充。

水果裡所含的天然糖分存在于比白砂糖要複雜得多的細胞組織裡,它能夠慢慢地被血液吸收,不會一下子湧進血液中。果糖被人體細胞吸收時,不需要胰島素的幫忙,所以不會產生胰腺被過度使用的問題。

因為水果裡含有糖分代謝必需的所有成分,所以果糖與白砂糖是性質完全不同的能量來源。

由此可見,經常吃水果與得糖尿病沒有必然的聯繫,無需擔心會導致糖尿病。但水果的蛋白質含量低,如果一天只吃水果也會導致營養不均衡。養生之道網建議減肥的人士應該飲食與運動相結合,這樣才能保證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