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中醫治療頸椎病眩暈

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六成眩暈是由頸椎病引起的。

頸源性眩暈的發生機理比較複雜, 目前沒有特異的治療手段。 醫學界普遍認為, 頸性眩暈主要病因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近年臨床研究發現, 椎動脈血管本身病變和血液成分發生病變, 是導致頸性眩暈的主要病理過程。

頸性眩暈患者血漿中內皮素(ET)升高, 導致動脈硬化和腦血管痙攣。 同時, 老年眩暈的患病率與焦慮、失眠、煩躁、生氣、緊張、抑鬱等精神情緒因素有關。

中醫認為, 眩暈的病因以內傷為主, 多由虛損所致。 本病根源在腦, 主要病因有兩方面:一方面,

肝腎陰虛, 肝陽偏亢, 肝陽化風, 肝風內動, 上擾清竅;另一方面, 由於肝陽旺盛, 反克脾土, 肝脾不和導致氣血運化失常, 脾虛生痰, 痰濁內生, 淤血阻絡, 風邪夾痰夾淤上擾清竅而發病。

治療頸性眩暈的中藥多為平肝熄風藥、活血化淤藥、安神藥、祛痰藥、利水藥。

養血清腦顆粒由當歸、川芎、白芍、鉤藤、雞血藤、夏枯草、珍珠母、細辛等組成, 具有養血平肝、活血通絡之功效, 用於治療血虛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眼花、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 中藥藥理研究表明, 川芎、當歸有抗血栓作用;鉤藤、夏枯草有降血壓作用。

現代藥效學實驗證實, 養血清腦顆粒可改善血液流變性, 降低全血黏度, 增加紅細胞電泳速度, 防止紅細胞疊連,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 抗血栓形成。 該藥對外周血管有雙重作用, 高濃度時可引起短暫的血管收縮, 低濃度時可引起血管擴張, 改善微循環。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