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最近在精子細胞中發現了一種能開啟受精過程的分子, 借助這種分子, 不孕夫婦有望生下自己的寶貝, 而科學家也有望找到能更加有效治療糖尿病和帕金森症這類疾病的方法。
英國威爾士大學醫學院的托尼·萊教授等人7月17日宣佈, 他們成功地分離出一個“精液因數”基因, 這個基因控制合成一種名為PLC-ζ(澤塔或zeta)的蛋白質, 在受精過程中能引起卵細胞中鈣含量的迅速變化, 誘發受精後的卵細胞分裂並發育成胚胎。
此前, 科學家在體外受精過程中已經成功地觀測到, 受精過程中卵細胞內鈣的含量會迅速變化。
萊教授說:“數年來, 科學家一直在嘗試著搞清楚卵細胞是如何被啟動並開始分裂的。 ”在一系列實驗失敗後, 萊所在的科研小組終於確認, 精子內的一個分子能夠引起卵細胞內鈣含量的變化。
科學家懷疑, 精子細胞內缺乏PLC-ζ蛋白質的男性會患不育症。 科學家在瞭解了受精過程的具體機理之後, 可以為開發男性避孕藥提供新的方法。
萊教授解釋說, “既然知道了這種分子的功能, 我們就可以據此原理對精子具有缺陷的男性不育症患者進行深入研究。 對於那些確實因體內的PLC-ζ蛋白質具有缺陷而導致的男性不育症患者,
借助這項發現, 科學家有望開發治療男性不育症的藥物, 或者開發男性避孕藥。
談到這項發現, 萊教授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心情說, 這項發現具有極其深遠的醫學價值。 英國匹茲堡醫學院的傑裡·沙滕教授也表示相信, 這項發現將會加速很多領域的發展。
他說, 開發男性避孕藥、治療男性不育症和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重大突破都因為這項非同尋常的發現而不再顯得遙不可及。
此外, 這項發現對於科學家深入研究治療性克隆和胚胎幹細胞都有重要意義。 目前, 動物克隆研究時, 科學家一般採用電信號刺激核移植細胞, 使其分裂、發育。
萊教授相信, PLC-ζ蛋白質能夠替代電信號刺激核移植細胞,
萊教授說, 原則上講, 如果將PLG-ζ蛋白質與已經進行核移植的成年體細胞放在一起, 肯定能夠提高核移植的成功率, 從而為治療性克隆提供更為廣闊的幹細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