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治口腔潰瘍
病例
某男, 30歲, 2010年8月13號初診。 3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散在口腔潰瘍, 纏綿難愈, 夏秋季節最易復發, 重則影響進食與睡眠, 發病期間常服用三黃片、黃連上清片, 以及中藥湯劑等治療, 效果欠佳。 診見:兩側口腔黏膜潰瘍3處, 呈橢圓形, 中央凹陷, 邊界清楚, 潰面嫩紅, 中間發白, 周圍黏膜輕微充血, 口幹, 大便幹, 飲食則痛, 伴有咽部不適, 似有異物, 大便偏幹, 二日一行, 時有心煩失眠, 精神倦怠, 舌紅, 苔黃膩, 脈沉弦。
診斷:口瘡(肝熱陽鬱證),
治則:宜養肝清熱, 通陽達鬱。 處以烏梅丸方加減
處方:烏梅15克, 附子3克,
用法:3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3次溫服
禁忌: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二診:患者服上方3劑後, 口腔疼痛明顯減輕, 大便通暢, 日1次, 舌紅, 苔薄黃膩, 脈沉, 效不更方, 上方去肉蓯蓉、附子、桂枝均改為5克。 5劑, 水煎服。
三診:病人神明顯好轉, 口腔潰瘍逐漸癒合, 已無疼痛感覺, 進食正常, 仍有咽部不適, 舌淡紅, 苔薄黃, 脈弦滑, 按二診方去附子, 加半夏10克, 陳皮10克, 醋少許, 繼服5劑。 後改服桂附地黃丸2盒鞏固治療, 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說明
“口瘡”病為臨床常見病之一, 主要表現為口腔粘膜潰瘍, 疼痛、糜爛等, 具有週期性、復發性及自限性等特點。
本案根據潰瘍面的特徵, 結合較長的病史和多服用寒涼之品的實際, 從肝熱陽鬱著手, 以烏梅丸為主方, 清熱溫陽兼以滋補。 方用黃連、黃柏之苦寒以清肝熱;附子、乾薑、桂枝、細辛之辛熱以通達陽鬱;人參、當歸之甘以補肝體, 清熱不遏陽, 通陽不助熱。 烏梅酸甘化陰以滋補肝體;尊“諸痛癢瘡, 皆屬於心”之旨, 配合導赤散引熱下行。
烏梅丸為張仲景寒熱並用的著名方劑, 《傷寒論》原文用於治療“蛔厥、久利”, 現代可用於治療慢性濕疹、咽炎等屬於寒熱錯雜, 肝熱陽鬱者。 臨床用烏梅丸常常變丸劑為湯劑, 酌情加入醋20毫升, 以增強方藥治療效果。 同時重視飲食調配宜忌。
另外, 筆者體會, 運用烏梅丸治肝熱陽郁證, 辛熱藥用量要小, 酸苦藥用量要大, 補益藥用量要適中, 方可取得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