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胃脹胃酸就用……”, 某些廣告在宣傳自己的產品的同時, 給患者一個錯覺:胃痛、胃脹、胃酸都可以用某一種藥來治療。 然而, 胃部不適可能是不同類型的胃部疾病引起的, 用藥也要分型。
胃痛其實是胃抽筋了
我們正常人的胃腸時時刻刻都在做規律的蠕動,當胃腸動力發生障礙時, 就會引起胃腸運動功能失調。
胃痙攣就是胃運動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 簡單地講, 胃痙攣就像腿肚子抽筋兒的道理一樣, 只不過抽筋的肌肉從腿部的腓腸肌換成了胃壁的平滑肌。 胃痙攣常常表現為陣發性的絞痛,
胃脹是胃動力不足的表現
胃脹是胃動力不足的表現。 常表現為胃脘脹氣, 伴有噯氣、打嗝、便秘, 進食後症狀加重。 胃動力不足可能與胃本身的問題有關, 也可以由全身疾病所導致, 比如糖尿病導致的胃輕癱, 會引起消化不良, 胃內容物長時間在胃內滯留。
治療上主要使用促胃動力藥物, 使胃內的食物儘快排空, 進而緩解腹脹症狀。 常見藥物有嗎丁啉、莫沙比利等。
胃酸大多與刺激有關
胃酸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主要表現為反酸、燒心, 可伴有持續腹痛,
因此抑酸類、抗酸類藥物是治療此類胃疼的首選藥物, 如雷尼替丁、奧美拉唑、鋁碳酸鎂等。
很多人胃部疼痛難耐時, 誤認為服用止痛藥可以解“一時之痛”。 這種做法其實不僅不能治療胃病, 還會使病情惡化。 因為解熱鎮痛藥、非甾體類抗炎藥等止痛類藥物本身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對胃黏膜的損傷, 對於本身已有胃病的患者來說, 再服用的話, 只能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所以, 止痛藥最好別私自亂服。
如果不便就醫或在就診等待時, 胃酸患者可以吃點蘇打餅乾或者服用一些非處方的抗酸藥物來中和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