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湯治腸炎
【功能主治】治腸炎, 腹瀉。
【偏方組成】馬齒莧60克, 大蒜(搗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馬齒莧煎湯, 沖服蒜泥, 加紅糖適量。 頓服, 每日2~3次。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患愈21例, 其中痊癒20例, 無效1例, 有效率為95.2%。
白芍白術治腸炎
【功能主治】養血柔肝, 行氣止痛。 主治慢性腸炎。
【偏方組成】炒白芍25克, 炒白術15克, 陳皮6克, 防風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 分2次服。
【病例驗證】治療慢性腸炎35例, 痊癒28例(占80%), 好轉5例(占14.25%), 無效2例(占5.7%), 總有效率為94.3%。
葛根黃芪治腸炎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 健脾止瀉。 主治急性腸炎。
【偏方組成】粉葛根6克, 淡黃岑6克, 川黃連2.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急性腸炎19例, 其中痊癒12例(占63.1%), 好轉6例(占31。 6%),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4.7%。
車前子金銀花治腸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腸胃炎。
【偏方組成】車前子20克, 金銀花15克, 防風、川黃連克10克, 雞內金8克。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 每日1劑, 分2~3次口服。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急性胃腸炎患者39例, 經用藥3~6劑後, 均獲治癒。
仙鶴草桔梗治腸炎
【功能主治】補脾斂陰, 清化濕熱。 主治久瀉, 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結腸炎, 經常泄瀉, 時輕時劇, 時作時休, 作則腹痛, 腹脹, 大便溏薄, 夾有粘液, 間見少許膿血, 反復發作, 久治不愈者。
【偏方組成】仙鶴草30克, 桔梗6克, 烏梅炭4克, 白槿花9克, 炒白術9克, 廣木香5克, 生白芍9克, 炒檳榔10.2克, 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 水煎2次, 分2次服。
【加減】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時, 應另加鴉膽子14粒, 去殼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結腸炎肝鬱脾滯徵象較著者, 去檳榔, 加柴胡4.5克, 萆薛15克, 秦艽9克;腹痛甚愈, 應加重白芍與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瀉日久, 體虛氣弱, 而腹脹不顯者, 去木香、檳榔, 加炙升麻4.5克、黨參12克、炙芪15克。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患者98例, 其中痊癒者71例(占72.4%), 好轉25例(占25.5%), 無效2例(占2%), 總有效率為98%。
烏梅敗醬治腸炎
【功能主治】清熱化濕, 調氣行血, 健脾抑肝。 主治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 長期腹瀉, 大便粘滯或帶膿血, 腹痛墜脹, 或裡急後重, 脘腹痞悶,
【偏方組成】烏梅12~15克, 敗醬草12克, 黃連4.5~6克, 木香(後下)9克, 當歸10克, 炒白芍12~15克, 炒枳實10克, 太子參12克, 炒白術10克, 茯苓15克, 葛根12克, 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加減】後重甚者, 加廣木香3克、檳榔6克以導滯行氣;熱象明顯者, 加川黃連6克, 以清熱燥濕消炎;病延日久者, 加肉桂3克以厚腸化濕;下腹脹滿者, 加炒萊菔子15克以下氣寬膨。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患者117例, 其中痊癒87例, 好轉25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95.7%。
旱蓮當歸治腸炎
【功能主治】燮理陰陽, 祛邪厚腸止瀉。 主治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等)。 證見腹瀉經久反復不已, 大便溏薄, 日二三次, 夾赤白粘液, 腹痛隱綿, 按之不減, 形體消瘦, 四肢不溫, 神疲倦怠, 納穀不馨,
【偏方組成】旱蓮草20克, 當歸、毛薑、阿膠、白術各10克, 黃連、木香、防風、炙甘草各6克, 乾薑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 頭煎2煎藥液合併約400毫升, 早晚2次空腹分服。 其中阿膠應另燉烊化, 分2次兌入藥液中。 症狀緩解取得療效後, 可按上方劑量比例, 研末(阿膠烊化)為丸, 每服10克, 日2次空腹吞服, 以資鞏固, 以2~6個月為宜。
【加減】濕熱偏盛者, 加馬齒莧30克;便血或赤凍多者, 加地榆10克、鴉膽子(每服15粒, 去殼吞服, 日2次);陰虛偏甚, 瀉下量多者, 加烏梅20克。
【病例驗證】萬某, 男, 32 歲, 工人。 腹痛便瀉赤白粘液, 時或便血半年餘。 多方醫治乏效, 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18~20釐米處充血、糜爛, 有出血點。
黨參白術治腸炎
【功能主治】補脾健胃, 止瀉固腸, 促進脾胃運化。 主治慢性腸炎、慢性痢疾。 證見脾胃虛弱, 時溏時瀉, 脘悶腹脹腹痛, 肢倦神疲等。
【偏方組成】黨參、秦皮、炒白術克10克,炙甘草6克,木香、烏梅、黃連、炮乾薑各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分2~3次口服,也可按用量比例製成丸劑服用。
【加減】如因久作瀉痢,氣虛下陷,導致脫肛者,可加黃芪、升麻;若兼見晨起則瀉,瀉而後安,或臍下時痛作瀉,下肢不溫,舌淡苔白,脾腎陽氣不足者,加補骨脂補命門火,輔吳萸、肉豆蔻暖腎溫脾,五味子澀腸止瀉;如年老體衰,氣虛於下久瀉不止愈,加訶子;因氣鬱誘作痛瀉,症見胸脅痞悶者,加枳殼、白芍、防風以泄肝益脾。
【病例驗證】李某,男,40 歲,幹部。3年前因外出不慎飲食,出現腹痛下瀉,住醫院檢查確診為菌痢,留住院治療近旬,腹痛下痢明顯好轉,因在外不便調理,返回繼續門診治療。病情時好時發,但發作症狀比初患症狀為輕。遷延至今,近日應酬葷腥稍多,再見腹痛下瀉,日1~2次,便呈黃色稀溏,少有粘液,無裡急後重兼症,自覺食欲日趨減退,食後脹悶不適,精神常感時久不支,舌質淡、苔薄黃,脈弱。綜析是症,顯系瀉痢日久,導致脾胃受損,氣虛不運,兼見未盡濕熱。本益氣運脾、兼清濕熱為治。用上方,去烏梅,加陳皮、厚樸、竹茹、佩蘭,囑服2劑。藥未竟,上症盡為大減,患者以工作開會就醫煎服不便,請開常服藥治療,遂以上方按比例制散或丸與服。服散劑2劑近1個月後,瀉、痛已愈,食欲、精神日漸正常。
肢倦神疲等。
【偏方組成】黨參、秦皮、炒白術克10克,炙甘草6克,木香、烏梅、黃連、炮乾薑各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分2~3次口服,也可按用量比例製成丸劑服用。
【加減】如因久作瀉痢,氣虛下陷,導致脫肛者,可加黃芪、升麻;若兼見晨起則瀉,瀉而後安,或臍下時痛作瀉,下肢不溫,舌淡苔白,脾腎陽氣不足者,加補骨脂補命門火,輔吳萸、肉豆蔻暖腎溫脾,五味子澀腸止瀉;如年老體衰,氣虛於下久瀉不止愈,加訶子;因氣鬱誘作痛瀉,症見胸脅痞悶者,加枳殼、白芍、防風以泄肝益脾。
【病例驗證】李某,男,40 歲,幹部。3年前因外出不慎飲食,出現腹痛下瀉,住醫院檢查確診為菌痢,留住院治療近旬,腹痛下痢明顯好轉,因在外不便調理,返回繼續門診治療。病情時好時發,但發作症狀比初患症狀為輕。遷延至今,近日應酬葷腥稍多,再見腹痛下瀉,日1~2次,便呈黃色稀溏,少有粘液,無裡急後重兼症,自覺食欲日趨減退,食後脹悶不適,精神常感時久不支,舌質淡、苔薄黃,脈弱。綜析是症,顯系瀉痢日久,導致脾胃受損,氣虛不運,兼見未盡濕熱。本益氣運脾、兼清濕熱為治。用上方,去烏梅,加陳皮、厚樸、竹茹、佩蘭,囑服2劑。藥未竟,上症盡為大減,患者以工作開會就醫煎服不便,請開常服藥治療,遂以上方按比例制散或丸與服。服散劑2劑近1個月後,瀉、痛已愈,食欲、精神日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