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藿香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 桂心 桔梗 木香 白術各15克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15克 枇杷葉10片(去毛)半夏的功效與作用30克(湯洗, 用薑汁制)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治心下虛滿, 飲食不入, 時時嘔吐, 短氣;或大病後胃氣虛弱, 日漸羸弱。
【用法用量】每服15克, 水400毫升, 入炒薑絲0.3克, 煎至260毫升, 去滓, 空腹時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藿香湯【處方】藿香葉2兩, 白術2兩, 人參1兩, 白茯苓(去黑皮)1兩, 丁香半兩,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調中順氣,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 水1盞, 加生薑的功效與作用3片, 同煎至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普濟方》卷三五五:藿香湯【處方】藿香葉1兩,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1兩, 人參1兩,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1兩, 白術1兩半, 赤茯苓1兩半, 黃耆1兩半,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後霍亂吐利, 腹痛轉筋, 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 以水1盞半, 煎8分, 去滓溫服。 1方用薑煎。
【摘錄】《普濟方》卷三五五
《聖濟總錄》卷一六三:藿香湯【處方】藿香(去梗)1兩, 訶黎勒(炮, 去核)1兩, 甘草(炙)1兩, 陳橘皮(去白, 焙)1兩, 人參1兩, 白術1兩, 白豆蔻(去皮)半兩, 草豆蔻(去皮)半兩, 曲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後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 水1盞, 加生薑3片, 大棗的功效與作用的功效與作用2枚(擘破),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重訂通俗傷寒論》:藿香湯【處方】杜藿香1錢半, 制香附的功效與作用1錢半, 小青皮1錢半, 生枳殼1錢, 蘇薄荷的功效與作用1錢, 青連翹1錢。
【功能主治】理氣辟穢。 主痧因氣鬱者。
【用法用量】略煎數沸, 稍冷服。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藿香湯【處方】藿香葉半兩, 人參半兩,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桔梗(去蘆頭, 炒)半兩, 桂(去粗皮)半兩, 木香半兩, 白術半兩, 甘草(炙)半兩, 杏仁的功效與作用(湯浸, 去皮尖, 麩炒)半兩, 半夏(湯洗7遍, 去滑, 炒令黃)半兩, 枇杷葉10片(拭去毛, 炙)。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 水1盞半, 加生薑5片, 同煎至7分, 去滓, 稍熱服, 不拘時候。
【摘錄】《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聖濟總錄》卷二十六:藿香湯【處方】藿香葉1兩, 當歸(切、焙)1兩, 附子(炮裂, 去皮臍)1兩, 人參1兩, 桂(去粗皮)1兩, 木瓜1兩。
【制法】上銼, 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 霍亂轉筋, 嘔吐不止, 悶絕。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 加水1盞, 生薑3片,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千金》卷五:藿香湯【處方】藿香1兩, 生薑3兩, 青竹茹半兩, 甘草半兩。
【功能主治】小兒毒氣吐下, 腹脹, 逆害乳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2升, 煮取8合, 每服1合, 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藿香湯專取竹茹之清胃, 得藿香以正氣, 甘草以和中, 借生薑之辛散, 以定霍亂。
【摘錄】《千金》卷五
【處方】藿香葉1兩, 丁香1分, 白豆蔻(去皮)1分, 高良薑(炒)半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 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 嘔噦不定, 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 加水1盞, 煎至7分, 去滓, 食前熱呷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聖濟總錄》卷五:藿香湯【處方】藿香葉半兩, 人參半兩, 陳橘皮(湯去白, 焙)半兩, 羌活(去蘆頭)1分, 獨活(去蘆頭)1分, 草豆蔻(去皮)半兩, 桔梗(炒)1分, 木香1分, 半夏(湯洗7遍, 焙乾)2兩, 芎?1分, 吳茱萸(湯洗, 焙乾, 炒)1分, 乾薑(炮)1分, 甘草(炙)1分, 薏苡仁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脾中風。 多汗惡風, 身體怠情, 四肢不欲動, 面色黃, 不嗜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 加水1盞, 生薑3片, 煎至6分, 去滓, 空心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五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藿香湯【處方】藿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後, 胃氣未和, 嘔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 水1盞半, 加生薑半分, 拍碎, 同煎至7分, 去滓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嵩崖尊生》卷十五:藿香湯【處方】藿香7分, 豬苓7分,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7分, 茯苓1錢, 半夏5分, 幹葛7分, 花粉1錢,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5分, 姜連5分, 甘草5分。
【功能主治】小兒暑月濕熱, 上吐下瀉。
【用法用量】
小便不利, 加滑石;腹痛, 加白芍的功效與作用;暑, 加香薷;虛弱, 加人參、白術、茯苓、藿香、木香、幹葛、炙草;久, 加山藥的功效與作用、扁豆、肉蔻;將成慢驚, 加細辛2分,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1錢, 白附8分, 全蠍1個。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五
《三因》卷十一:藿香湯【處方】藿香半兩,人參半兩,桂心半兩,桔梗半兩,木香半兩,白術半兩,茯苓半兩,枇杷葉10片(去毛),半夏1兩(湯洗,用薑汁制)。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心下虛滿,飲食不入,時時嘔吐,惙惙短氣;或大病將理不復,胃氣無以養,日漸羸弱。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入炒薑絲1分,煎7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三因》卷十一
《痧脹玉衡》卷下:藿香湯【別名】金四、四號否象方
【處方】藿香4分,香附4分,薄荷7分,枳殼1錢,山楂的功效與作用1錢,連翹1錢。
【功能主治】痧有因於穢氣者。
【用法用量】金四(《痧症全書》卷下)、四號否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痧症全書》、《雜病源流犀燭》有玄胡索一錢。
【摘錄】《痧脹玉衡》卷下
《醫徹》卷二:藿香湯【處方】藿香、紫厚樸的功效與作用(薑制)、茯苓、木瓜、車前子(焙,研)2錢,澤瀉1錢,枳殼1錢,廣皮1錢,葛根的功效與作用1錢。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交作。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水煎服。
有食,加砂仁末1錢;煩渴,去藿香,加紫蘇1錢;麵食,入萊菔子1錢;著氣,入青皮7分,木香3分。
【注意】切戒米飲,直待痛止覺饑,方可與之。
【摘錄】《醫徹》卷二
《普濟方》卷三九五:藿香湯【處方】藿香3兩,白扁豆(薑制)1兩半,厚朴(薑制)1兩半,白茯苓1兩半,甘草(炙)1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驚吐並熱吐。
【用法用量】加酒、水煎服。子母同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五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藿香湯【處方】藿香葉3分,枇杷葉(炙去毛)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丁香半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白茅根1兩,幹木瓜1兩,麥門冬(去心)1兩,甘草(炙)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吐逆,冷熱不調,心膈煩滿,咽幹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早、晚食前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聖濟總錄》卷四十四:藿香湯【處方】藿香葉2兩,縮砂仁2兩,面曲(銼,炒)2兩,白術2兩,草豆蔻(去皮)2兩,厚樸(去粗皮,銼)1斤,生薑(切)1斤,大棗1斤,半夏4兩(以上4味同搗爛,慢火炒幹),甘草(炙)4兩,人參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高良薑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脾虛,飲食易傷,每至秋夏,臟腑不調,氣逆痰嘔,腹脹虛鳴。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生薑3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衛生總微》卷十六:藿香湯【處方】藿香(去土)1分,肉豆蔻(面裹煨)1分,甘草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發瘧不止。
【用法用量】服靈豆膏後,續服本方補之。
【摘錄】《衛生總微》卷十六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藿香湯【別名】藿香散
【處方】藿香(去梗)半兩,白芷1兩,縮砂(去皮)1兩,丁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不止。
【用法用量】藿香散(《衛生總微》卷十)。
【摘錄】《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藿香湯【處方】藿香葉1兩,厚樸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甘草(炙,銼)3分,桂(去粗皮)半兩,乾薑(炮)1分,枇杷葉(炙去毛)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諸氣不調,胸膈痞滯,升降不勻。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3個(擘),煎至7分,去滓,稍熱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聖濟總錄》卷六十二:藿香湯【處方】藿香(去梗)2錢,草豆蔻(去皮)1分,阿魏1錢(用作面餅,焙乾),木香1分,人參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桔梗(炒)1分,乾薑(炮製)1錢,甘草(炙)1分,訶黎勒(炮,去核)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膈氣,痰結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藿香湯【處方】藿香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細辛(去苗葉)1兩,益智(去皮,微炒)1兩,縮砂蜜(去皮)1兩,甘草(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參1兩,木香半兩,白芷(銼,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補暖脾胃,止吐逆,利胸膈,進飲食。主心腹刺痛。
【用法用量】方中白茯苓,原書卷五十四改為赤茯苓,治久咳傳三焦,腹滿不欲飲食。
【摘錄】《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五
《三因》卷十一:藿香湯【處方】藿香半兩,人參半兩,桂心半兩,桔梗半兩,木香半兩,白術半兩,茯苓半兩,枇杷葉10片(去毛),半夏1兩(湯洗,用薑汁制)。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心下虛滿,飲食不入,時時嘔吐,惙惙短氣;或大病將理不復,胃氣無以養,日漸羸弱。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入炒薑絲1分,煎7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三因》卷十一
《痧脹玉衡》卷下:藿香湯【別名】金四、四號否象方
【處方】藿香4分,香附4分,薄荷7分,枳殼1錢,山楂的功效與作用1錢,連翹1錢。
【功能主治】痧有因於穢氣者。
【用法用量】金四(《痧症全書》卷下)、四號否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痧症全書》、《雜病源流犀燭》有玄胡索一錢。
【摘錄】《痧脹玉衡》卷下
《醫徹》卷二:藿香湯【處方】藿香、紫厚樸的功效與作用(薑制)、茯苓、木瓜、車前子(焙,研)2錢,澤瀉1錢,枳殼1錢,廣皮1錢,葛根的功效與作用1錢。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交作。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水煎服。
有食,加砂仁末1錢;煩渴,去藿香,加紫蘇1錢;麵食,入萊菔子1錢;著氣,入青皮7分,木香3分。
【注意】切戒米飲,直待痛止覺饑,方可與之。
【摘錄】《醫徹》卷二
《普濟方》卷三九五:藿香湯【處方】藿香3兩,白扁豆(薑制)1兩半,厚朴(薑制)1兩半,白茯苓1兩半,甘草(炙)1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驚吐並熱吐。
【用法用量】加酒、水煎服。子母同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五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藿香湯【處方】藿香葉3分,枇杷葉(炙去毛)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丁香半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白茅根1兩,幹木瓜1兩,麥門冬(去心)1兩,甘草(炙)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吐逆,冷熱不調,心膈煩滿,咽幹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早、晚食前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聖濟總錄》卷四十四:藿香湯【處方】藿香葉2兩,縮砂仁2兩,面曲(銼,炒)2兩,白術2兩,草豆蔻(去皮)2兩,厚樸(去粗皮,銼)1斤,生薑(切)1斤,大棗1斤,半夏4兩(以上4味同搗爛,慢火炒幹),甘草(炙)4兩,人參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高良薑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脾虛,飲食易傷,每至秋夏,臟腑不調,氣逆痰嘔,腹脹虛鳴。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生薑3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衛生總微》卷十六:藿香湯【處方】藿香(去土)1分,肉豆蔻(面裹煨)1分,甘草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發瘧不止。
【用法用量】服靈豆膏後,續服本方補之。
【摘錄】《衛生總微》卷十六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藿香湯【別名】藿香散
【處方】藿香(去梗)半兩,白芷1兩,縮砂(去皮)1兩,丁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不止。
【用法用量】藿香散(《衛生總微》卷十)。
【摘錄】《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藿香湯【處方】藿香葉1兩,厚樸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甘草(炙,銼)3分,桂(去粗皮)半兩,乾薑(炮)1分,枇杷葉(炙去毛)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諸氣不調,胸膈痞滯,升降不勻。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3個(擘),煎至7分,去滓,稍熱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聖濟總錄》卷六十二:藿香湯【處方】藿香(去梗)2錢,草豆蔻(去皮)1分,阿魏1錢(用作面餅,焙乾),木香1分,人參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桔梗(炒)1分,乾薑(炮製)1錢,甘草(炙)1分,訶黎勒(炮,去核)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膈氣,痰結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藿香湯【處方】藿香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細辛(去苗葉)1兩,益智(去皮,微炒)1兩,縮砂蜜(去皮)1兩,甘草(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參1兩,木香半兩,白芷(銼,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補暖脾胃,止吐逆,利胸膈,進飲食。主心腹刺痛。
【用法用量】方中白茯苓,原書卷五十四改為赤茯苓,治久咳傳三焦,腹滿不欲飲食。
【摘錄】《聖濟總錄》卷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