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為什麼孩子不合群

養生之道網導讀:

為什麼孩子不合群?有些孩子在家很活潑, 處於社交情境時就出現不敢與人說話和交往、膽怯退縮、不合群的情況。 為什麼孩子不合群?家長老師又該如何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呢?

上小學生三年級的玲玲在班上從不主動和同學說話, 也不和他們一起玩, 同學們都說她“不合群”。 上課時, 玲玲不敢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 她聲音小得像蚊子在哼;課間一個人縮在課桌前不出聲, 與同學格格不入。 玲玲的爸爸長年出差在外, 很少照顧家裡。 玲玲的媽媽常病休在家, 使得她總是一個人呆在家裡,

很少有機會同小朋友玩、同其它的大人接觸, 見到陌生人時很害羞, 不敢說話。

心理衛生專家認為, 玲玲表現屬於兒童社交性退縮。 這種孩子平時表現正常, 一旦處於社交情境或集體生活中就出現異常反應, 例如怕見生人, 回避集體活動, 不敢與人說話和交往、膽怯退縮、表情淡漠。

導致兒童社交性退縮的原因

據分析, 導致兒童社交性退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屬於氣質性社交障礙, 生性靦腆, 膽小, 好獨處;有的屬於挫折性社交障礙, 由於某次社交情境中不愉快的經歷。 例如, 被人喝斥、搶白而產生自卑, 因為尋求自我保護而不願與人交往;還有些孩子則是由於家庭教養方法不當造成了封閉性格, 特別是孩子幼年時處於相對封閉環境,

缺乏與同伴交往的實踐, 而不知如何與人交往。 研究表明, 社交性退縮多發生在獨生子女身上, 而家庭教養不當則是其主要原因。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家庭環境有重要關係。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切, 事事代為安排, 往往令孩子失去發展合群性的機會。 例如當孩子學習自己玩的時候(約六個月大), 父母常過分注意他, 拿東西給他、抱他, 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 這樣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 因為總是父母先開口, 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 父母常喜歡拿他來向人炫耀, 次數多了則令孩子感到尷尬。 孩子生病時, 父母總是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 同樣, 當孩子頑皮時,

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 以致小題大做。 凡此種種, 使孩子太少練習出口得其樂之道, 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入學以後, 這類孩子也難以適應學校生活, 不容易結識朋友。 與同齡的夥伴玩耍時, 也不能相安無事, 不是爭吵打架, 便是畏縮, 最後被群體孤立。

正因為以上原因, 使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發展較緩慢。 如果不能及時輔導, 孩子便逐漸養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 沒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氣息。 另一方面, 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 追求完美, 以至容易鑽進“牛角尖”。

另一項使孩子不善於交際的原因, 便是父母過於嚴肅, 尤其是一些初為人父母者, 由於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 望子成龍之心亦過於急切,

便常有管教過嚴的情形出現。 就像一個初學騎馬的人, 心情緊張, 不懂得如何配台馬的動作, 而對待馬的方式也常常過於霸道。 在這情形下, 馬和騎士兩方面都非常吃力。 然而, 有經驗的騎士, 便知道應如何放鬆自己去順應馬的運動, 怎樣才能坐得穩, 以及怎樣溫和地指揮馬。 帶孩子與騎馬當然是兩回事, 但是在精神上, 兩者是相同的。 因此, 父母應該放鬆心情, 表現出和靄、友善的態度與孩子接近。

如何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

由於社交性退縮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心理問題, 使得兒童難於應付各種人際交往而變得自卑和膽怯, 一些孩子還因此不願去幼稚園, 不敢去上學, 直接影響到兒童的生活和學習。

兒童教育學家認為, 要為這類孩子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家庭環境, 如果家長能在孩子社會交際處於萌芽階段時, 不失時機地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體驗, 就以預防孩子出現社交性退縮。 倘若孩子對社交已有了畏懼情緒, 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地走出去, 與同伴交往, 廣交朋友, 認識到“自己很有吸引力”。

要讓孩子儘早參與集體生活, 在集體生活中滿足他們交往的願望, 可以使孩子的交際能力獲得良好發展 。

要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 父母應該主動進行教育, 而不應等到孩子不合群後才被動進行糾正:

1、父母要擠出時間親近孩子, 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交談。 節假日帶孩子去公園或親朋好友家走走, 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耍。開始時父母可陪伴在旁與他們一起做遊戲,當熟悉之後可讓他們自己玩。每次遊戲後父母都應比較誇張地表揚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小夥伴的可愛以及集體的歡快。

2、父母要又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3、讓孩子學會交朋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對於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糾正他們的行為,慢慢地孩子就會融入集體之中。

4、學音樂。團體性的音樂活動,能培養兒童間互相合作的精神,將成長中的人格引向樂觀、積極與合群。

5、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面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不論是棋類還是球類,不論是田賽還是徑賽,它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參與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膽量。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一種要素。鼓勵孩子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有利於培養興趣,也有利於提高交際能力。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合適的對手,往往就是友誼的夥伴。

培養寶寶合群的技巧

6、與老師積極溝通。聯絡老師,在遊戲時多給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培養孩子當眾講話的能力。教師還要多多鼓勵、多表揚這樣的孩子,提高他在小朋友中的地位。

通過幼稚園老師,創造優勢互補的交往環境。老師可以把內向、不擅交往的幼兒與外向、善於交往的小朋友分在一組,同伴的示範、影響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意義非凡。要善於利用同伴影響的作用,讓孩子學會交往。

以上介紹了為什麼孩子不合群,以及一些應對方法,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定要因勢利導,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耍。開始時父母可陪伴在旁與他們一起做遊戲,當熟悉之後可讓他們自己玩。每次遊戲後父母都應比較誇張地表揚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小夥伴的可愛以及集體的歡快。

2、父母要又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3、讓孩子學會交朋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對於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糾正他們的行為,慢慢地孩子就會融入集體之中。

4、學音樂。團體性的音樂活動,能培養兒童間互相合作的精神,將成長中的人格引向樂觀、積極與合群。

5、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面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不論是棋類還是球類,不論是田賽還是徑賽,它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參與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膽量。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一種要素。鼓勵孩子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有利於培養興趣,也有利於提高交際能力。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合適的對手,往往就是友誼的夥伴。

培養寶寶合群的技巧

6、與老師積極溝通。聯絡老師,在遊戲時多給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培養孩子當眾講話的能力。教師還要多多鼓勵、多表揚這樣的孩子,提高他在小朋友中的地位。

通過幼稚園老師,創造優勢互補的交往環境。老師可以把內向、不擅交往的幼兒與外向、善於交往的小朋友分在一組,同伴的示範、影響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意義非凡。要善於利用同伴影響的作用,讓孩子學會交往。

以上介紹了為什麼孩子不合群,以及一些應對方法,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定要因勢利導,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