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頸椎病鉤針療法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肥厚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椎骨質增生, 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 刺激或壓迫頸脊髓及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症狀的臨床綜合征。

本文所介紹治療技術應用於除脊箭型頸椎病以外的其他類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多建議患者手術治療, 常不採用保守治療。

頸椎病鉤針療法

部位:三穴五點, 即:大椎、天柱(雙)、天髎(雙)、阿是穴(圖一)。

操作規程:患者取俯臥位, 胸前墊枕, 雙手墊於前額部, 完全暴露頸部, 按要求選穴, 並用甲紫做標記。 皮膚常規無菌消毒,

先用2碘附棉球消毒後, 再用酒精脫碘, 鋪無菌巾, 戴無菌手套。 取1利多卡因注射液在標點處行局部浸潤麻醉, 每點2ml, 2分鐘後即可施行鉤治。 醫者站立在病人的左側為宜, 根據所定的位置左手持無菌敷料, 右手用執筆式持消毒後的鋒鉤針在所定的穴位處, 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組織, 同時將針身傾斜與皮膚呈45°角, 連續鉤割、牽拉組織內的纖維3~5次, 有落空感即可, 但一定注意其深度不能到達橫突緣的前方, 接著針身及針體豎起向上用力提起, 鉤斷部分筋膜、肌纖維、韌帶等僵硬粘連的組織, 然後恢復進針角度, 迅速出針。 如針孔出血, 壓迫止血後再鉤提。 術畢用無菌敷料壓迫1~2分鐘後, 再用酒精棉球對針眼局部消毒1次, 然後針眼上方用創可貼外貼。

操作間隔:5天治療1次, 連續2次為1個療程, 每次取2~3個穴位(雙), 可輪流取穴。

主治: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混合型頸椎病。

頸椎病鉤針療法二

部位:取病變部位相應C4~T1椎間隙旁開1.5cm處為治療點(圖二)。

操作規程:讓患者平臥于手術臺, 胸部下墊枕, 雙手平放, 頸部屈曲, 使額頭置於雙手背上, 暴露頸椎, 病變部位位於C4~T1節段者, 取病變部位相應C4~T1椎間隙旁開1.5cm處為治療點。 定位後, 用甲紫做標記, 皮膚常規消毒, 鋪無菌巾, 戴無菌手套, 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在標記點處行局部浸潤麻醉, 每點2~3ml, 深約1~1.5cm, 按定點部位, 左手持無菌敷料, 固定皮膚, 右手持鉤針自表向裡刺入皮膚、筋膜、肌肉, 鉤斷部分粘連的筋膜肌肉。 特別是對筋膜的鉤治要徹底,

鉤提4~6次不等, 手感遇有韌性阻力時順勢切斷, 連續數次, 至無阻力有落空感即可。 出針後用注射器抽取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2利多卡因注射液3ml, 維生素B12100ug, 加生理鹽水至10ml, 在兩處鉤治點內局部注射, 每穴注射3~4ml。 壓迫止血完全後用無菌敷料包紮, 3天后去除。 治療後囑患者臥床休息並佩戴頸托2周, 無須服用其他藥物, 1周後行項背肌功能鍛煉。

操作間隔:如果療效不佳, 1個月後仍可重複治療。

注意事項:本法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早期治療。 大多數病人的症狀可得到緩解。 操作時宜在棘間、棘旁壓痛明顯處、觸摸到肌肉痙攣較明顯處或形成條索並有壓痛處行棘間韌帶和頭夾肌松解, 亦可在相應痛點較明顯處行棘間椎板間黃韌帶松解。

對於項背部筋膜、頸項肌肌腱處的痛點也可行松解。 治療時常配合頸牽、理療等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防止肩頸部受涼, 注意保暖, 平素多行頸部活動。

主治: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椎病鉤針療法三

部位:頸椎4~7夾脊穴(圖三 。

操作規程:患者取俯臥位, 胸部下墊薄枕與肩平齊, 雙手墊於前額部, 完全暴露頸部。 醫者站于患者左側, 取頸椎4~7夾脊穴常規皮膚消毒、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巾, 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在以上消毒點處行局部浸潤麻醉, 每點3ml, 左手持無菌紗布, 固定皮膚, 右手持鉤針從夾脊穴刺入, 鉤尖垂直於肌纖維進行鉤治, 鉤松為止。 術畢每個針眼注射醋酸2mg, 加壓包紮後, 觀察10分鐘, 7天后去除敷料。

操作間隔:10天治療1次, 3次為l個療程,

可連續2~3個療程。 每次取4個穴位, 可以根據病變部位進行鉤治。

主治: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混合型頸椎病。

頸椎病鉤針療法四

部位:頸6、7, 頸7胸1間隙, 脊柱中線旁開約1cm, 向上lmm雙側定位做標誌。 合併頭部症狀(如頭暈、頭痛、失眠等)者加風府、風池;合並肩背部酸困者加肩背部壓痛點(圖四)。

操作規程:患者取俯臥位, 胸部加墊, 前額觸床, 充分暴露頸部。 常規消毒, 鋪無菌單, 2利多卡因注射液做定點部位局部浸潤麻醉, 頸部選用魏氏巨鉤針, 從定點倒“八”字進針, 逐層鉤提;症狀較重, 病程較長者可做雙側鉤提;肩背部壓痛點選用小針刀以及朱氏松筋針松解。 術畢, 出針後, 各針孔拔罐放血, 後按壓止血l分鐘, 各針孔內緩慢注入混合液1.5ml(神經妥樂平注射液+紅花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各0.5ml), 外敷無菌紗布包紮固定。術後用頸托固定頸部,3天后去除無菌紗布,針孔癒合,可以用TDP理療燈照射頸部,每天2次,每次半小時,持續一周。

操作間隔:該治療半個月為1個療程,若一次治療後效果不明顯, 則2周後根據病情行第2 次鉤治,每次治療間隔不少於2周。

注意事項:1周後開始做頸部保健操,進行頸部功能鍛煉。要求:鍛煉時動作宜輕柔徐緩,每天鍛煉次數及每次持續時間根據自身情況調節,做到適度適量為宜,但要每天堅持做,做到終身鍛煉。

主治: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混合型頸椎病。

頸椎病鉤針療法五

部位處方選穴:大椎、天柱;辨證取穴實證取相應頸夾脊穴、風池,虛證取足三裡、頸夾脊穴(圖五 。

操作規程:根據患者肢體局部的病清和患者對按壓感覺的反應,一般採用拇指按壓,確定之後,用甲紫標記定位,常規無菌消毒,右手持針在左手配合下對準所定腧穴,將針尖瞬間刺入表皮。由於進針快速,故患者往往無疼痛感覺。當患者得氣(出現酸、麻、脹、重、觸電、蟲行蟻走等針感)後,實施手法。實證施瀉法,即鉤針進入皮下後,以較快的速度進入深部,使其得氣,進針手法較重,出針時,一邊退一邊搖大針孔,急速退出,不按針孔以瀉其實;虛證行補法,即鉤針進入皮下後,分部緩緩而入,促其得氣,行針輕柔,退針時較慢,出針後用手壓緊針孔,意在關閉孔穴,以補其虛。兩型均可適當輔以拔罐,溫和炎和推拿法。

操作間隔: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混合型頸椎病。

外敷無菌紗布包紮固定。術後用頸托固定頸部,3天后去除無菌紗布,針孔癒合,可以用TDP理療燈照射頸部,每天2次,每次半小時,持續一周。

操作間隔:該治療半個月為1個療程,若一次治療後效果不明顯, 則2周後根據病情行第2 次鉤治,每次治療間隔不少於2周。

注意事項:1周後開始做頸部保健操,進行頸部功能鍛煉。要求:鍛煉時動作宜輕柔徐緩,每天鍛煉次數及每次持續時間根據自身情況調節,做到適度適量為宜,但要每天堅持做,做到終身鍛煉。

主治: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混合型頸椎病。

頸椎病鉤針療法五

部位處方選穴:大椎、天柱;辨證取穴實證取相應頸夾脊穴、風池,虛證取足三裡、頸夾脊穴(圖五 。

操作規程:根據患者肢體局部的病清和患者對按壓感覺的反應,一般採用拇指按壓,確定之後,用甲紫標記定位,常規無菌消毒,右手持針在左手配合下對準所定腧穴,將針尖瞬間刺入表皮。由於進針快速,故患者往往無疼痛感覺。當患者得氣(出現酸、麻、脹、重、觸電、蟲行蟻走等針感)後,實施手法。實證施瀉法,即鉤針進入皮下後,以較快的速度進入深部,使其得氣,進針手法較重,出針時,一邊退一邊搖大針孔,急速退出,不按針孔以瀉其實;虛證行補法,即鉤針進入皮下後,分部緩緩而入,促其得氣,行針輕柔,退針時較慢,出針後用手壓緊針孔,意在關閉孔穴,以補其虛。兩型均可適當輔以拔罐,溫和炎和推拿法。

操作間隔: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混合型頸椎病。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