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婦科臨床最常見疾病之一, 多見於未婚女青年, 而且以原發性為多見, 中醫專家推薦用隔姜灸神闕治療, 效果顯著。
敷藥材料 吳茱萸10克, 肉桂5克, 小茴香10克, 乳香10克, 沒藥10克。 以上諸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
灸用材料 鮮生薑切成3毫米厚的薄片, 用牙籤紮十余個小孔。 艾葉搗成艾絨, 製作成艾柱數個。
操作方法 平臥, 用碘伏給神闕穴進行消毒。 取上敷藥5克, 填滿神闕, 上蓋鮮生薑片, 然後在鮮生薑片上放艾柱, 用線香點燃艾柱進行施灸。 當肚臍及周圍灼熱難忍時, 可以拿起薑片片刻。 一柱燃燒完後再換一柱,
治療時間 每個月經週期是一個療程, 必須完成3個療程的治療。 第1個月經週期:月經來潮疼痛時開始治療, 1日1次, 連續3天;第2、3個月經週期:於月經前3天開始治療, 1日1次, 連續6天;
本療法屬於針灸的間接灸之隔物(藥)灸和隔薑灸, 是隔藥灸和隔薑灸的結合。 敷藥材料中, 吳茱萸, 辛、苦、熱, 歸肝、脾、胃、腎經, 散寒止痛, 溫中止嘔, 助陽止瀉。 肉桂, 辛、甘、熱, 歸脾、腎、心、肝經, 補火助陽, 散寒止痛, 溫經通脈。 小茴香, 辛、溫, 歸肝、腎、脾、胃經, 散寒止痛, 理氣和中。 乳香, 辛、苦、溫, 歸肝、心、脾經, 活血行氣止痛, 消腫生肌。 沒藥, 苦、辛、平, 歸心、肝、脾經, 活血止痛, 消腫生肌。 諸藥共用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 灸用材料中,
功效 發汗解表, 溫中止嘔, 溫肺止咳。 薑片的厚薄, 宜根據部位和病證而定。 一般而言, 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 薑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 薑片可切得薄一些。 艾絨是取曬乾淨艾葉碾碎成絨, 揀去硬莖及葉柄, 篩去灰屑。 苦、辛、溫。 歸肝、脾、腎經。 《本草綱目》:“艾葉生則微苦太辛, 熟則微辛太苦, 生溫熟熱, 純陽也。 可以取太陽真火, 可以回垂絕元陽。 服之則走三陰, 而逐一切寒濕, 轉肅殺之氣為融和。 灸之則透諸經, 而治百種病邪, 起沉屙之人為康泰, 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氣弱, 臍腹畏冷者, 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
隔藥隔薑灸可使患者感覺溫暖舒適, 易於接受和堅持治療, 而且對證施藥與傳統灸法結合, 發揮藥與灸雙重療效。 該療法可溫經散寒、活血祛瘀止痛, 發揮內病外治優勢, 不僅止痛快, 而且遠期療效好。
注意事項
防止暈灸 這是臨床不多見的一種灸的不良反應, 與暈針一樣都是一種血管抑制性暈厥。 它是由於強烈的刺灸等刺激, 通過迷走神經反射, 引起血管(尤其是周圍肌肉的)擴張, 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回心血量減少, 因而心臟的輸出量減低, 血壓下降, 導致暫時性、廣泛性的腦血流量減少, 而發為暈厥。 發生的原因有體質原因、刺激原因、體位原因、環境原因。 發作時臨床表現輕者頭暈,
防止燙傷 施灸時若患者感覺灼熱時, 可用鑷子上下移動薑片, 以減輕灼熱感, 防止燒傷。 施灸的程度以灸至局部皮膚潮紅不起泡為度, 切勿燒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