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穴位埋線的中醫理論原理

1.針刺效應

穴位埋線作為一種穴位刺激療法, 同樣可起到針刺效應以治療疾病。 其針刺效應的產生, 主要源於針具和羊腸線兩方面。 不管是穿刺針、腰穿針(包括一次性埋線針), 還是三角針、手術刀, 刺入或進入穴位後, 通過刺激手法, 均可產生酸困憋脹等針感反應。 由於針具較毫針粗大, 其刺激感應也更為強烈、所以在臨床埋線時往往用針具施以刺激手法, 產生針感來達到一種短期速效作用, 然後利用羊腸線的長期續效作用來進一步鞏固和提高療效。

2.埋針效應

根據羊腸線粗細的不同, 埋入穴位後,

羊腸線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大約10~30天可被吸收, 在此過程中, 用羊腸線代替針具較長期時間內緩緩刺激穴位, 時間的延長相當於埋針, 大大地提高了刺激量, 進而彌補了針刺時間短、療效不鞏固及就診次數多等缺點, 使疾病在這較長時間裡依靠這種良性刺激不斷得到調整和修復, 故能起到比留針和埋針更好的療效。

3.刺血效應

與毫針相比, 穴位埋線針具粗大, 操作時往往會刺破穴位處血絡, 致針眼有少量出血或滲血, 有時瘀結皮下, 這就產生了刺血效應。 有研究表明刺血對微血管的血色、流變、瘀點、流速具有改善作用, 證實其可改善局部微循環及局部組織缺血缺氧狀態, 緩解血管痙攣, 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

激發體內防禦機制, 進而説明機體組織的恢復。 因此, 埋線時起的刺血效應同樣可流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 協調經絡的虛實, 從而調整人體臟腑、經絡及氣血功能。 故埋線時對某些病需要有意識地刺破血絡, 擠出一定量的血液以達到治療目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