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臍療法機理及在兒科中的應用

在經絡學中, 中醫稱“臍”為“神闕”穴。 神闕穴在腹部中央, 是任脈的一個重要穴位。 任脈為經之海, 因此刺激此穴對五臟六腑具有調節作用。

臍療原理

現代醫學證實, 藥物可穿透皮膚表面結構, 被人體吸收。 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 為腹壁最後閉合之處, 表皮角質層最薄, 屏障功能最弱, 藥物易穿透擴散, 且臍下無脂肪組織, 故滲透力強。 臍皮膚除了具有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微循環外, 臍下腹膜, 還有豐富的靜脈網, 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 可知藥物可在臍部擴散到靜脈或腹下動脈分支, 而進入體循環。 臍動脈結構特殊,

有研究指出, 動脈粥樣硬化病人的臍動脈壁沒有膽固醇堆積, 而認為此種特殊結構, 是藥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條件。

臍療應用廣泛

中醫通過辨證施治于患者臍部, 採用藥物敷貼臍療法灸臍療法熨臍療法、臍部拔罐法、按摩臍部法等多種操作方法, 激發經絡之氣, 疏通氣血, 調理臟腑, 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就是臍療。

臍療作為一種中醫外治法, 可治療很多疾病。 如灸臍可用於治療暈厥、昏迷、休克, 故有興奮大腦、強心、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還可治陽萎、不孕, 故有調節內分泌紊亂的功能;在神闕穴上拔火罐, 可治蕁麻疹和過敏性哮喘, 可作用於免疫系統、抑制過敏反應。 藥物敷臍可治虛汗、神經性嘔吐,

故有調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作用等。

中醫兒科中的應用

由於小兒具有特殊的生理特點, 藥物外治法和非藥物外治法, 在某種程度上較口服給藥治療小兒疾病具有一定的優勢。 臍療法作為藥物外治法和非藥物外治法的綜合外治法, 在中醫兒科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

在臍療法中藥物敷貼臍部是優勢作業系統。 敷貼臍部作為藥物外用法, 可分為填臍法、貼臍法、填貼混合法等三大類。 填臍法又可分為填藥末、填藥糊、填藥餅等。 貼臍法可分為貼膏藥、貼布膏等。 敷貼臍部中最擅長使用的劑型是軟膏。 最常用的賦形劑是醋、酒和水。

敷貼臍部在脾系病證、肺系病證中應用較多,尤其是脾系病證中的泄瀉、厭食,肺系病證中的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

敷貼臍部可治療的三種優勢病種是泄瀉、厭食、遺尿, 治療時所使用的中藥種類以及頻次是不一樣的:治療泄瀉病時,使用頻次高的藥物丁香、吳茱萸、肉桂,其次較高的藥物有蒼術、五倍子、木香、乾薑、白術、黃連、胡椒、車前子、小茴香、藿香等, 這說明所治的泄瀉多為脾腎陽虛泄瀉;治療小兒厭食時, 砂仁、蒼術、白術、雞內金、丁香、萊菔子、肉桂、山楂、檳榔等藥物的出現頻次較高;治療小兒遺尿時, 益智仁、五倍子、桑螵蛸、肉桂等藥物的出現頻次較高。

敷貼臍部常用的中西成藥有:巴布貼劑、丁桂兒臍貼、複方丁香開胃貼、巴布膏、兒瀉甯、兒瀉康貼膜、溫灸貼、臍寶、納米腹瀉貼等。

在兒科應用中注意事項

小兒皮膚嬌嫩, 容易藥物過敏、皮膚易燙傷, 是臍療法在兒科應用中最應注意的。

有嚴重心血管疾病、體質特別虛弱的患兒, 以及過敏性皮膚者, 特別是腹部皮膚有炎症、破損、潰爛者均不適合進行臍療。 臍療法治療疾病時要特別注意保暖, 不要在室外進行, 或者讓臍部對準風口, 保持室內溫暖, 適當覆蓋衣被。 尤其是腹瀉、感冒、體質虛弱的患兒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熱, 比如艾灸, 此時要特別留意皮膚的顏色改變和表面溫度, 避免溫度過高造成燙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