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 始見於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 《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黃芪乃補氣之聖藥, 如何補血獨效。 蓋氣無形, 血則有形。 有形不能速生, 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 黃芪用之於當歸之中, 自能助之以生血也。 夫當歸原能生血, 何藉黃芪, 不知血藥生血其功緩, 氣藥生血其功速, 況氣分血分之藥, 合而相同, 則血得氣而速生, 又何疑哉。
高血壓病
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 常用防己黃芪東加葛根, 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 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 經驗用量為:黃芪30克、白術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薑3片、紅棗10粒,
缺血性心臟病
黃芪每日50克, 水煎分3次服。 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 並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 結果表明, 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 不僅心絞痛等症狀明顯緩解, 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急性腎小球腎炎
北芪30克, 沸水沖泡當茶飲, 1日1劑, 20天為1個療程, 治療27例, 治癒19例, 有效6例。
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
黃芪50克, 沸水沖泡30分鐘當茶飲, 1日l劑, 30日為1個療程, 治療13例, 其中2例治癒, 9例有效。
銀屑病
黃芪30克, 當歸、生地、白蒺藜各30克。 水煎2次, 早晚分服, 有人治療94例, 治癒63例, 有效21例, 總有效率89.36%。
糖尿病
消渴多汗, 常一味取效。 (聶文濤:《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 對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者, 常用防己黃芪東加葛根等。 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者, 則用生黃芪60克, 配合葛根30克, 懷牛膝30克、石斛30克、赤芍30克、丹參20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