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一個複雜的整體,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 人體患病就好比經歷一場戰爭, 各型肝炎病毒就是外來侵犯的各種敵人(病原), 肝臟就是敵人攻擊的共同目標(靶器官)。
肝炎的症狀:消化不好, 乏力, 黃疸, 肝區痛, 皮膚瘙癢, 灰白便等
以戰爭的時間長短和激烈與否, 病毒性肝炎可分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 淤膽型肝炎。 就侵犯我們的敵人不同可分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所以任意一種類型的病毒性肝炎都可探究兩個方面, 何種肝炎病毒致病和哪一種表現類型。 如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發作、乙肝病毒導致慢性肝炎等等。
儘管外來的敵人有甲、乙、丙、丁、戊肝炎病毒的不同, 表現類型有急性、慢性等, 但是攻擊的靶器官卻是共同的——肝臟, 所以各型各類肝炎中有許多共同的表現, 肝炎的症狀形形色色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方面:消化不好, 乏力, 黃疸, 肝區痛, 皮膚瘙癢, 灰白便, 以及肝外表現等。
1. 揭開“胃病”的面紗
一些肝炎病人在病初並未意識到自己患了肝炎, 只是感覺胃口不好, 腹脹, 吃飯不香。 按胃病治療很長時間, 吃了許多藥不見好, 才下決心做胃鏡查一下, 檢查胃鏡前一般需常規抽血化驗肝功能, 才發現胃口不好是肝炎的過錯。 由此可見肝炎中食欲差, 消化不好還是很常見的, 嚴重的可有厭食油膩、噁心、嘔吐。
因此, 長期胃病患者, 一定要檢查肝功能, 以免延誤病情。 不要忘了肝臟本來就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
2. “黃黃”不可終日
如果一個人的眼球都黃了, 周圍發現的人十有八九的會聯想到他得了肝炎, 即便是自己沒有不適, 家人和朋友也會力勸他去醫院,
黃疸是肝炎中最易被發現的表現
黃疸是肝炎中最易被發現的表現。 形成黃疸時皮膚和黏膜就呈現黃色, 最明顯的是眼白(白眼球)變黃, 有時在燈光下不明顯, 而在戶外陽光下易於辨認。 為確診需化驗血和尿中膽紅素含量是否升高。 在此, 我們需要解釋一下膽紅素:人的血液中紅細胞的壽命大約是120天, 當它死亡後會破裂釋放出間接膽紅素隨血液運送到肝臟被肝細胞吸收, 在肝細胞內加工成直接膽紅素, 後排至肝細胞外、作為膽汁主要成分進入十二指腸, 最終隨糞便排除。 糞便之所以呈黃棕色就是因為含有這種膽汁的緣故。
有時黃疸的程度與肝病病情有一定關係, 故出現黃疸首先因想到是否肝臟出了問題, 因儘快去醫院檢查。
3. 疲乏無力
疲乏無力是肝炎病人發病的早期表現之一。 不同病人表現不同, 輕者不愛活動, 重者臥床不起, 連洗臉、吃飯都不愛做。 而且經充分休息, 疲勞感仍不能消除, 嚴重者好像四肢與身體分離似的。 其原因主要因為病人食欲不振和消化吸收障礙,
4. 發熱
急性黃疸型肝炎早期常有發熱, 多在37.5-38.5℃, 高熱者少見, 一般持續3-5天, 而無黃疸型肝炎者發熱遠遠低於黃疸型肝炎者。 許多病人發熱還伴有周身不適、食欲減退, 類似於感冒, 故常常誤以為“感冒”去就診。 發熱的原因, 可能是肝細胞壞死、肝功能障礙、解毒排泄功能減低或病毒血症等所引起。
早期常有發熱, 多在37.5-38.5℃
5. 肝區痛
肝炎的病人常述有肝區痛。 肝臟位於右上腹內(肝區), 肋骨下摸不著。當肝臟有病時,肝臟腫脹,甚至超過右肋骨下緣。病人可感到肝區針刺一樣痛,或沉甸甸有個東西掛在那兒,時有時無,常能忍受,生氣、勞累、活動時明顯,臥床休息可緩解,但右側臥位時卻加劇。肝炎時肝區疼痛一般不必服用止痛藥,通過休息、合理營養和適當治療,隨著肝炎好轉而逐漸消失。肝區痛在部分肝炎恢復期或其後仍可出現,表現為間歇性或陣發性,這就是我們以前稱之為“肝炎後綜合征”的一個表現,這可以在醫生的疏導後逐步得以減輕緩解。疼痛還和每個人個體敏感性不同有關。有肝區痛不要只想到肝炎,應根據具體情況請教醫生,作進一步的檢查,除外其他疾病。
肋骨下摸不著。當肝臟有病時,肝臟腫脹,甚至超過右肋骨下緣。病人可感到肝區針刺一樣痛,或沉甸甸有個東西掛在那兒,時有時無,常能忍受,生氣、勞累、活動時明顯,臥床休息可緩解,但右側臥位時卻加劇。肝炎時肝區疼痛一般不必服用止痛藥,通過休息、合理營養和適當治療,隨著肝炎好轉而逐漸消失。肝區痛在部分肝炎恢復期或其後仍可出現,表現為間歇性或陣發性,這就是我們以前稱之為“肝炎後綜合征”的一個表現,這可以在醫生的疏導後逐步得以減輕緩解。疼痛還和每個人個體敏感性不同有關。有肝區痛不要只想到肝炎,應根據具體情況請教醫生,作進一步的檢查,除外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