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龍膽瀉肝東加紫草、板藍根等。 若發於面部, 加菊花以平肝解毒, 引藥上行;大便幹結者, 加生大黃以通腑瀉下;疼痛劇烈者, 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理氣止痛。
證候表現:皮損鮮紅, 皰壁緊張, 灼熱刺痛;伴口苦咽幹, 煩躁易怒, 大便幹或小便黃;舌質紅, 苔薄黃或黃厚, 脈弦滑數。
病因病機:肝氣鬱結, 氣鬱化火, 外炎肌膚, 故皮損鮮紅, 皰壁緊張;氣滯濕熱鬱阻, 則灼熱刺痛;肝為剛髒, 肝經鬱熱, 肝膽火盛則煩躁易怒;口苦咽幹、大便幹、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均為熱盛之象。
治則治法:清肝火解熱毒。
方用:龍膽瀉肝東加紫草、板藍根等。
出處:《中醫外科學》·分論(卷)·第六章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篇)
原文:肝經鬱熱:皮損鮮紅, 皰壁緊張, 灼熱刺痛;伴口苦咽幹, 煩躁易怒, 大便幹或小便黃;舌質紅, 苔薄黃或黃厚, 脈弦滑數。 辨證分析:肝氣鬱結, 氣鬱化火, 外炎肌膚, 故皮損鮮紅, 皰壁緊張;氣滯濕熱鬱阻, 則灼熱刺痛;肝為剛髒, 肝經鬱熱, 肝膽火盛則煩躁易怒;口苦咽幹、大便幹、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均為熱盛之象。 治法:清肝火解熱毒。 方藥:龍膽瀉肝東加紫草、板藍根等。 若發於面部, 加菊花以平肝解毒, 引藥上行;大便幹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