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臁瘡病證概述

臁瘡一般發生於小腿下1/3脛骨脊兩旁(臁部)肌膚之間的慢性潰瘍。 明代《外科啟玄》稱之為褲口毒、裙邊瘡等。 又因其患病後長年不斂, 愈後每易復發而稱老爛腳, 即現代醫學的小腿慢性潰瘍。 多因濕熱下注, 瘀血凝滯經絡所致。 局部常有破損或濕疹等病史。 證見局部初起癢痛紅腫, 破流膿水, 甚則腐爛, 皮肉灰暗、久不收口。

發生於小腿下部的慢性潰瘍, 為外科常見病。 又名裙邊瘡、褲口毒, 俗稱老爛腳。 其特點是瘡面長久難以收口或雖已收口, 但每因損傷而易復發。 好發於長期從事站立工作或擔負重物並伴有下肢靜脈曲張者。

此病經過治療與適當休息常可治癒。 為了防止復發, 凡有下肢靜脈曲張的應儘量爭取手術, 對合併骨髓炎者則需治療骨髓炎, 否則瘡口不會癒合, 少數臁瘡經年累月不愈, 以後瘡面呈菜花狀, 可能發生癌變。

臁瘡病名首見於宋代《瘡瘍經驗全書》。 明代《外科啟玄》又指出臁瘡生於小腿內側, 屬足厥陰肝經, 不易癒合;而生於外側, 屬足陽明胃經, 可治。 《瘍科選粹》又提出臁瘡經年不愈, 除外貼膏藥外, 內服湯劑使經絡調和, 皮膚自合。 現代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臁瘡, 提高了療效、縮短了療程。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