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疳證的臨床診斷方法

一、診斷要點

1、飲食異常, 大便幹稀不調, 或肚腹膨脹等明顯脾胃功能失調者。

2、形體消瘦, 體重低於正常值15%-40%, 面色不華, 毛髮稀疏枯黃。 嚴重者形體乾枯羸瘦, 體重可低於正常值40%以上。

3、兼有精神不振, 或好發脾氣, 煩躁易怒, 或喜揉眉擦眼, 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餵養不當或病後失調, 及長期消瘦病史。

5、貧血者, 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數都減少。 出現肢體水腫, 屬於營養性水腫者, 血清總蛋白量大多在45s/L以下, 血清白蛋白常在20s/L以下。

二、鑒別診斷

1、厭食以長時期的食欲不振, 厭惡進食為特徵, 無明顯消瘦, 精神狀態尚好, 病在脾胃,

不涉及它髒, 一般預後良好。

2、食積以不思乳食, 腹脹噯腐, 大便酸臭或便秘為特徵, 雖可見形體消瘦, 但沒有疳證明顯, 一般病在脾胃, 不影響它髒。 二者有密切的聯繫, 食積日久可致疳證, 正如《證治準繩·幼科》所言:“積是疳之母, 所以有積不治乃成疳候”。 但疳證並非皆由食積轉化而成。 疳夾有積滯者, 稱為疳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