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法是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
置預熱容器內,
用不同火力連續加熱,
並不斷攪拌或翻動至一定程度的炮製方法。
分為清炒法和加輔料炒法兩大類。
每類又包括多種操作方法。
根據受熱程度不同,
清炒法包括炒黃、炒焦、炒炭;加輔料炒法包括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炒的目的是增強療效,
緩和或改變藥性,
降低毒性或減少刺激性,
矯臭矯味,
利於貯存和製劑。
目前,
炒法分手工炒和機器炒兩種。
手工炒多採用鍋、鍋鏟、掃把等工具,
配合一定的熱源加熱。
此法設備簡單,
適合小量製備。
操作時先將鍋傾斜放置(一般30~45度),
並預熱至合乎要求後再投入藥物或輔料,
翻炒至所需程度時出鍋。
注意應根據炒法的類別、藥物性質和輔料不同,
掌握火力大小、翻炒速度和方法,
使藥物受熱均勻,
色澤一致,
達到臨床所需的品質要求。
機器炒常用平鍋式炒藥機和滾筒式炒藥機等,
利用機器旋轉翻動藥物,
此法適合大量生產。
近年新研製的中藥微機程式控制炒制機性能良好,
可自動與手動,
能保證炒製品品質均勻與穩定。
特別是採用烘烤與鍋底“雙給熱”方式炒制,
良好的溫場更保證了飲片上下受熱的均一性,
並可縮短炒制時問,
用於炒制批量較大的藥物,
更具優越性。
由於炒法應用普遍,
但傳統手工炒制操作經驗性強,
不易掌握溫度和炮製程度。
近年來有採用電熱烘箱、微波爐、遠紅外烤箱等加熱設備代替傳統手工炒法,
具有控溫、定時、藥物受熱均勻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