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這個詞不是舶來品, 在古代的中醫裡就有記載, 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 不過在《黃帝內經》中不叫失眠, 而是叫“不得臥”“目不瞑”“臥不安”“不眠”等。 對於失眠的治療, 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一個專方, 名喚半夏秫米湯, 這個方子是專為失眠而設。
半夏秫米湯, 從立方立旨、方藥組成、煎服方法等方面, 都對後世臨床失眠病證治療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後世方書及歷代醫家屢有記載, 許多治療失眠的傳世之方也是以此為祖方, 所以說, 半夏秫米湯被譽為“治療失眠第一方”, 一點也不為過。
那麼這個方子有哪些藥?怎麼使用?且看《黃帝內經》記載,
那麼, 為什麼會失眠呢?在《黃帝內經》中, 認為失眠是由於衛氣運行不循于常道, 陽不能夠入于陰, 營衛失調所致, 所以, 但凡各種致病因素, 包括臟腑功能失調、邪氣入侵客止於體內以及體質差異因素等, 只要影響到衛氣的運行, 使營衛之氣運行失度, 都可能導致陽不入于陰, 陰陽相交之路受阻而影響睡眠, 導致多種失眠病證的發生。
明確了營衛失度、陰陽失和的失眠基本病機, 《內經》就提出了具體的施治原則和方法。
在實用這個方子的時候, 還是要確定主證的, 一般來說, 以失眠為主要症狀, 那麼失眠也有程度輕重之分, 症狀輕的, 每晚還能睡2-3小時, 如果嚴重的可能徹夜難眠, 這樣會導致出現一系列症狀, 比如神倦體乏, 頭暈納減, 甚至神志恍惚等症。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 為什麼這個治療失眠的祖方, 只有半夏、秫米兩味藥呢?其實這個方子, 看似藥味簡單, 實際上意旨深遠。 半夏性溫味甘能通陽, 降逆而通泄衛氣, 且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指出, 半夏可以治療“目不得瞑”;秫米味甘性涼, 具有養營益陰、通利大腸的作用, 正如李時珍所說:“秫, 治陽盛陰虛, 夜不得眠, 半夏湯中用之, 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 大腸利則陽不盛矣。 ”
但在這個方子裡, 除了這兩味藥之外, 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煎藥的水。 據《黃帝內經》所說, 這個煎藥的水需要“流水千里以外, 揚之萬遍”, 這就是後來所說的甘瀾水, 這個水具有蕩滌邪穢、疏通下達的作用, 用這個水煎藥, 可以調和陰陽。 所以,
當然, 如果出現兼證, 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加減化裁, 比如兼有心脾兩虛的, 可以加黨參、炒白術;比如兼有痰熱擾心的, 可以加黃連、淡竹茹;如果兼有食滯胃脘的, 可以加陳皮、神曲等。
這個方子的秫米, 歷來都有爭議, 有人認為是“糯小米”、“北人呼為小黃米”, 也有人認為是薏苡仁, 也有人認為是高粱米, 但從這幾種米的性能來看, 小米也有養心安神的作用, 可用於助眠, 用小米, 則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