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對阿米巴痢疾的治療及介紹

阿米巴痢疾以下利不爽, 腹部疼痛, 裡急後重, 膿血便為特徵。 主要外因濕熱薰蒸, 內因飲食不潔, 積滯腸中, 大腸傳導失常所致。 如果在過食肥甘厚味, 濕熱內生, 或外感濕熱入裡, 或素體陽盛, 濕從熱化的條件下發病, 則形成濕熱痢。 如果感受的痢疾病菌多, 毒力強, 則形成疫毒痢。 若恣食生冷瓜果, 中陽受傷, 或外感寒濕入裡、或素體陽虛, 濕從寒化而發病, 則形成寒濕痢。 正如《症因脈治》所說:“寒濕時行, 內氣不足。 乘虛感人, 郁遏營衛, 衛郁營泣, 內傳腸胃, 則水穀不化, 氣血與糟粕互相蒸釀, 而痢下赤白之症作矣”。

由於感邪種類, 感邪多少, 病邪毒力大小以及人體素質, 內環境等條件不同, 就形成輕重不同, 寒熱濕偏重不同的證候。

慢性痢疾者, 日久正氣受傷, 邪氣留戀, 或者素體不強, 正氣虧虛, 形成正虛邪戀, 反復發病。 根據所虛不同, 也有所區別, 如病久不愈, 邪不盡去, 與濕熱、寒濕、食積蘊結於腸, 困阻脾胃, 脾胃氣虛, 正虛邪留, 反復發作, 就形成休息痢;如果邪氣與濕熱相合, 熱重於濕, 熱盛傷陰, 或素體陰虛感受邪氣, 久痢不愈, 就形成陰虛痢;如果邪氣與寒濕相合, 寒濕損傷中陽, 甚至進一步由脾及腎, 脾腎陽虛, 或素體陽虛感受邪氣, 久痢不愈, 就形成虛寒痢。

慢性痢疾久治不愈時, 精神刺激程度較嚴重或持續時間較長, 造成情志的過度興奮或抑制,

就可引起人體陰陽失調, 氣血不和, 經絡阻塞, 五臟六腑功能紊亂加重, 或使人體正氣虛弱, 易被外邪侵襲而發病。 也就是鬱怒傷肝, 肝氣犯脾, 氣滯血澀, 飲食難化, 日久交結, 漸致下痢赤白粘凍。 或因憂思傷脾, 運化失職, 飲食停積, 與氣血搏結而釀成痢疾。 臨床上多見於休息痢。

中醫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常因飲食不節或食不潔之物, 脾胃受傷, 則濕熱或寒濕之邪乘虛侵襲胃腸, 損傷脾胃, 濕熱毒邪下注, 滯留腸間, 氣機不暢, 以致氣血阻滯, 濕熱薰蒸, 腐敗化為膿血, 而為痢疾。 急性稱“膿血痢”, 慢性稱“休息痢”。 若濕熱疫毒熾盛, 或久治不愈, 邪氣留戀, 內傷於肝, 肝失疏泄, 氣滯血瘀, 日久結成癥塊;氣血腐敗成膿, 發為肝癰。 日久耗氣傷陰,

正虛邪戀, 故後期病人常出現消瘦、乏力、盜汗等氣陰兩虛之證。

病理腸粘膜上皮增生, 潰瘍底部出現肉芽組織, 潰瘍周圍有纖維組織增生。 潰瘍反復發生, 有時癒合, 癒合潰瘍邊緣又可有粘膜增生。 阿米巴侵入粘膜後借其偽足的活動及所分泌的溶組酶破壞粘膜, 產生糜爛和淺表潰瘍。 由於滋養體大量繁殖, 增加粘膜破壞的速度。 阿米巴病灶通過細長管狀潰瘍與腸腔相通, 損害可在基膜或在粘膜肌層停止, 然後向兩側擴大, 形成底寬的凹陷壞死區, 典型的呈燒瓶樣潰瘍, 潰瘍之間粘膜可正常。

病理生理阿米巴滋養體借其偽足的機械作用和多種溶組織酶的蛋白水解活性, 穿透大腸粘膜和粘膜下層、造成潰瘍。

溶組織酶包括酪蛋白酶、明膠酶、透明質酸酶、纖維蛋白溶解酶、磷酸酯酶等。 不同蟲株所含同功酶不同。 溶組織阿米巴與靶細胞直接接觸時可釋放出不耐熱的內毒素, 並原蟲能經旁路途徑啟動補體。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阿米巴痢疾辨證上, 要在分清寒熱虛實的基礎上, 注意兩大主症即痢下膿血和裡急後重。 一般濕熱痢, 熱重於濕而邪偏於血分, 則瀉下赤多白少;濕重於熱而邪“偏於氣分, 則瀉下白多赤少。 感受疫毒較重的則發病急驟, 壯熱煩渴, 甚至神昏驚厥, 發為疫毒痢。 在濕熱痢和疫毒痢, 表現濕熱疫毒上沖於胃, 下痢而又不能進食為噤口痢。 由寒濕停滯於腸中, 而不兼虛證者為寒濕痢。 久治不愈兼見脾腎陽虛證的為虛寒痢。

久痢不愈, 正氣耗傷, 餘邪未盡, 滯留腸中, 表現時發時止的為休息痢。

(1)濕熱痢: 證候:腹痛, 下痢赤白, 裡急後重, 肛門灼熱, 甚則脫肛, 排便頻數, 或伴有發熱惡寒, 口渴, 小便短赤, 舌苔黃膩, 脈象滑數、

(2)疫毒痢:證候:發病急驟, 壯熱口渴, 頭痛煩躁, 胸滿不適, 噁心嘔吐, 腹痛劇烈, 裡急後重, 膿血便, 便數頻繁。 舌質紅絳, 舌苔黃燥、脈象滑數或疾, 嚴重者昏迷痙厥。

(3)寒濕痢:證候:腹痛裡急, 痢下赤白, 狀似膠凍, 白多赤少, 裡急後重, 口淡乏味, 不渴, 脘腹痞悶, 小便清白, 舌苔白膩, 脈象濡緩。

(4)虛寒痢(遷延痢):證候:久痢不愈, 脾腎虛弱, 中氣不足, 會轉成慢性痢疾。 大便常帶粘白, 腹有隱痛, 排便無力, 甚至脫肛。 食欲欠佳、體弱無力。

(5)休息痢:證候:下痢經年不愈, 時作時止,大便帶有赤白粘凍,裡急後重,,舌質淡紅,苔膩,脈象細澀或虛大或濡軟。

(6)噤口痢:證候:下痢不食,或嘔噦不能食。胸悶,舌苔黃膩,脈象滑數,噁心,或食後嘔吐,肌肉消瘦,口淡不渴,舌質淡紅。

急性階段分為濕熱痢、疫毒痢、寒濕痢;慢性階段分為休息痢、虛寒痢、陰虛痢。臨床以休息痢和濕熱痢為多見,以疫毒痢為危重症。

中醫類證鑒別

療效評定標準

1.症狀消失,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每日大便次數不超過2次。

2.停藥後,糞便鏡檢及培養阿米巴隔日1次,連續兩次陰性。慢性患者糞便濃集法找溶組織阿米巴包囊陰性,至少兩次。

3.乙狀結腸鏡檢查粘膜正常。

4.血清學檢查兩次以上陰性者,但抗體的效價痊癒後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故陽性結果應結合臨床進行制定。

5. 出院後每月隨診1次(包括症狀,體征、大便檢查及阿米巴培養等),共6次,各項均為陰性。

預後一般急性阿米巴病的預後較好,大多在短期內治癒。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少數患者轉為慢性阿米痢疾。預後與病程長短,有無併發症有二定關係。如有合併肝膿腫、腦膿腫、腸穿孔、腹膜炎者預後較差。因此,早期確診、早期合理治療者預後比較好。

中醫治療在治療上以導滯、行氣、和血為原則。初期屬濕熱證,所謂“利無止法,以通為止”。後期屬虛證或虛中挾實證,以攻補兼施,或溫補收澀為主,不可過於苦寒,損傷脾胃。若病情危重者,屬內閉外脫者,急宜回陽救脫,積極搶救。

一、辨證治療:

(1)濕熱痢: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佐以調氣、行血、導滯。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東加減:葛根15g,甘草3g,黃芩9g,黃連9g,水煎服。白頭翁東加減:白頭翁15g,黃柏12g,黃連6g,秦皮12g,水煎服、腹痛嚴重者加木香、青皮、白芍等;便中鮮血多者加地榆炭、槐花炭、當歸炭。有表證的加香薷、淡豆豉、夾積滯的加枳殼、檳榔、厚樸。

(2)疫毒痢: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方藥:白頭翁湯:(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加銀花。地榆、赤芍、丹皮、枳殼、木香等。若症見高熱,神昏譫語,甚至痙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細數、為熱毒深入心營,用神犀丹:犀角、石菖蒲、黃芩,鮮生地、銀花、金汁、連翹、板藍根、香豉、玄參、花粉、紫草。或紫雪丹:黃金、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升麻、人參、甘草、犀角、羚羊角、沉香、木瓜、丁香、樸硝、辰砂、麝香)以清熱解毒,宣竅鎮痙。若症見汗出肢冷,脈細喘促,昏迷,為內閉外脫之象,應用參附湯或獨參湯回陽救逆。

(3)寒濕痢:

治法:溫中、化濕、調氣。

方藥:①附桂理中湯:黨參12g,乾薑9g,白術12g,炙甘草6g。水煎服。加當歸、木香、白芍。②艾葉3g,乾薑3g,萊菔子4.5g,水煎服,每日3劑。

(4)虛寒痢(遷延痢):

治法:補中益氣,清腸固澀。

方藥:補中益氣湯:黃芪15g,甘草6g,黨參12g,當歸10g,桔皮6g,升麻3g,柴胡3g,白術9g;水煎服。合桃花湯:赤石脂24g,乾薑6g,粳米30g。水煎服。若見有急性痢疾症狀,為濕熱未清,去赤石脂、乾薑等收澀藥,加清熱化濕解毒藥。若久痢不愈,耗傷陰血,下痢赤白粘凍,體虛乏力、伴有腹痛、微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痢,用黃連阿膠湯合駐車丸(黃連、阿膠、黃芩、雞子黃、芍藥、當歸、乾薑)進行加減。

(5)休息痢:

治法:溫中和血,苦辛通降。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或連理湯:人參、白術、乾薑、炙草、黃連、茯苓加減。若症見遇寒即發,下痢白凍,無力少食,舌淡苔白,脈沉。為脾陽虛極,腸中寒積不化,用溫脾湯:人參、桂心、乾薑、附子、大黃加減。

(6)噤口痢:

治法:清化濕熱,和胃降濁。

方藥:用開噤散:人參、黃連、石菖蒲、丹參、石蓮子、茯苓、陳皮、冬瓜子、陳米、荷葉蒂。合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加減。如湯劑不受者,先用玉樞丹:山慈姑、續隨子、大戟、麝香、腰黃、朱砂、五倍子。少量沖服。若症見舌質紅絳而幹,脈細脈,為胃陰已大傷加石斛、麥冬、沙參、生地等養胃滋陰。

二、簡易方治療:

(1)鴨膽子:去殼取仁,成人每次15~20粒,每日3次;膠囊分裝,飯後服。連服7~10天為一療程。

鴨膽子對阿米巴滋養體有殺滅作用,對阿米巴痢疾的根治率為50%,症狀消失為2~7天,鏡檢陰轉為3~5天,復發率為6%左右。

(2)白頭翁:取根莖每日15~30g,水煎,分3次服。7~10天為一療程,或入煎劑用。重症另用30~50g煎成1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大劑量白頭翁能抑制阿米巴原蟲生長,並對腸粘膜有收斂作用,所以能止痢並能止血。

(3)大蒜:紫皮大蒜,每日1枚(約6g), 10日為一療程。10%大蒜浸出液,可 時作時止,大便帶有赤白粘凍,裡急後重,,舌質淡紅,苔膩,脈象細澀或虛大或濡軟。

(6)噤口痢:證候:下痢不食,或嘔噦不能食。胸悶,舌苔黃膩,脈象滑數,噁心,或食後嘔吐,肌肉消瘦,口淡不渴,舌質淡紅。

急性階段分為濕熱痢、疫毒痢、寒濕痢;慢性階段分為休息痢、虛寒痢、陰虛痢。臨床以休息痢和濕熱痢為多見,以疫毒痢為危重症。

中醫類證鑒別

療效評定標準

1.症狀消失,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每日大便次數不超過2次。

2.停藥後,糞便鏡檢及培養阿米巴隔日1次,連續兩次陰性。慢性患者糞便濃集法找溶組織阿米巴包囊陰性,至少兩次。

3.乙狀結腸鏡檢查粘膜正常。

4.血清學檢查兩次以上陰性者,但抗體的效價痊癒後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故陽性結果應結合臨床進行制定。

5. 出院後每月隨診1次(包括症狀,體征、大便檢查及阿米巴培養等),共6次,各項均為陰性。

預後一般急性阿米巴病的預後較好,大多在短期內治癒。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少數患者轉為慢性阿米痢疾。預後與病程長短,有無併發症有二定關係。如有合併肝膿腫、腦膿腫、腸穿孔、腹膜炎者預後較差。因此,早期確診、早期合理治療者預後比較好。

中醫治療在治療上以導滯、行氣、和血為原則。初期屬濕熱證,所謂“利無止法,以通為止”。後期屬虛證或虛中挾實證,以攻補兼施,或溫補收澀為主,不可過於苦寒,損傷脾胃。若病情危重者,屬內閉外脫者,急宜回陽救脫,積極搶救。

一、辨證治療:

(1)濕熱痢: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佐以調氣、行血、導滯。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東加減:葛根15g,甘草3g,黃芩9g,黃連9g,水煎服。白頭翁東加減:白頭翁15g,黃柏12g,黃連6g,秦皮12g,水煎服、腹痛嚴重者加木香、青皮、白芍等;便中鮮血多者加地榆炭、槐花炭、當歸炭。有表證的加香薷、淡豆豉、夾積滯的加枳殼、檳榔、厚樸。

(2)疫毒痢: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方藥:白頭翁湯:(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加銀花。地榆、赤芍、丹皮、枳殼、木香等。若症見高熱,神昏譫語,甚至痙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細數、為熱毒深入心營,用神犀丹:犀角、石菖蒲、黃芩,鮮生地、銀花、金汁、連翹、板藍根、香豉、玄參、花粉、紫草。或紫雪丹:黃金、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升麻、人參、甘草、犀角、羚羊角、沉香、木瓜、丁香、樸硝、辰砂、麝香)以清熱解毒,宣竅鎮痙。若症見汗出肢冷,脈細喘促,昏迷,為內閉外脫之象,應用參附湯或獨參湯回陽救逆。

(3)寒濕痢:

治法:溫中、化濕、調氣。

方藥:①附桂理中湯:黨參12g,乾薑9g,白術12g,炙甘草6g。水煎服。加當歸、木香、白芍。②艾葉3g,乾薑3g,萊菔子4.5g,水煎服,每日3劑。

(4)虛寒痢(遷延痢):

治法:補中益氣,清腸固澀。

方藥:補中益氣湯:黃芪15g,甘草6g,黨參12g,當歸10g,桔皮6g,升麻3g,柴胡3g,白術9g;水煎服。合桃花湯:赤石脂24g,乾薑6g,粳米30g。水煎服。若見有急性痢疾症狀,為濕熱未清,去赤石脂、乾薑等收澀藥,加清熱化濕解毒藥。若久痢不愈,耗傷陰血,下痢赤白粘凍,體虛乏力、伴有腹痛、微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痢,用黃連阿膠湯合駐車丸(黃連、阿膠、黃芩、雞子黃、芍藥、當歸、乾薑)進行加減。

(5)休息痢:

治法:溫中和血,苦辛通降。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或連理湯:人參、白術、乾薑、炙草、黃連、茯苓加減。若症見遇寒即發,下痢白凍,無力少食,舌淡苔白,脈沉。為脾陽虛極,腸中寒積不化,用溫脾湯:人參、桂心、乾薑、附子、大黃加減。

(6)噤口痢:

治法:清化濕熱,和胃降濁。

方藥:用開噤散:人參、黃連、石菖蒲、丹參、石蓮子、茯苓、陳皮、冬瓜子、陳米、荷葉蒂。合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加減。如湯劑不受者,先用玉樞丹:山慈姑、續隨子、大戟、麝香、腰黃、朱砂、五倍子。少量沖服。若症見舌質紅絳而幹,脈細脈,為胃陰已大傷加石斛、麥冬、沙參、生地等養胃滋陰。

二、簡易方治療:

(1)鴨膽子:去殼取仁,成人每次15~20粒,每日3次;膠囊分裝,飯後服。連服7~10天為一療程。

鴨膽子對阿米巴滋養體有殺滅作用,對阿米巴痢疾的根治率為50%,症狀消失為2~7天,鏡檢陰轉為3~5天,復發率為6%左右。

(2)白頭翁:取根莖每日15~30g,水煎,分3次服。7~10天為一療程,或入煎劑用。重症另用30~50g煎成1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大劑量白頭翁能抑制阿米巴原蟲生長,並對腸粘膜有收斂作用,所以能止痢並能止血。

(3)大蒜:紫皮大蒜,每日1枚(約6g), 10日為一療程。10%大蒜浸出液,可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