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流行性腹瀉

新生兒流行性腹瀉(neonatal epidemic diarrhea)是在嬰兒室或新生兒病室內暴發的腹瀉, 迅速蔓延, 形成流行, 有時甚至由一個產院或醫院傳至另一產院或醫院, 引起大面積流行。 因此必須嚴格預防和控制擴散。

【病因】

不少細菌和病毒可引起新生兒流行性腹瀉。 如①埃希大腸桿菌:以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最多見, 國內報導的有O127、O111、O55、O128等引起的流行, 也有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引起的暴發流行的報導。 ②沙門菌:80年代國內有些地區多次發生鼠傷寒沙門菌引起的暴發流行性腹瀉, 病情相當嚴重, 但也有阿哥納沙門菌引起的極輕型小流行。 ③其他細菌如空腸彎麴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雖可引起新生兒腹瀉,

但很少引起大流行。 ④輪狀病毒(Rotavirus)是病毒性腹瀉中最常見的病原, 在新生兒中可以引起流行性腹瀉。 還有輪狀病毒樣因數如微型輪狀病毒偶也可以引起流行性腹瀉。 其它如冠狀病毒、柯薩奇B型病毒和埃可病毒雖都可引起腹瀉, 但未引起流行。

【臨床表現】

潛伏期約2~5天, 最短可能只數小時。 病情輕重不一, 輕型表現不願吃乳、吐乳、大便次數增多, 一日3~5次, 稀薄, 不帶膿血。 重型熱度高, 嘔吐頻繁, 腹瀉一日十餘次, 大便血樣, 不久即出現脫水和酸中毒。 尿少或無尿。

幾種常見病原所致腹瀉的特點:①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 各次流行的症狀輕重不一, 但同次流行的症狀相仿。

大便無膿血, 較易併發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②沙門菌腹瀉

依菌種症狀輕重不一。 鼠傷寒沙門菌感染症狀重, 熱度高, 常伴沙門菌敗血症。 阿哥納沙門菌感染病情輕, 有時無症狀, 但大便培養陽性, 帶菌時間可能很長, 達數周或數月。 ③輪狀病毒腹瀉, 潛伏期約2天, 可能合併上呼吸道感染, 發熱不一定高, 3~4天后下降。 腹瀉5~10天內自愈。

【治療說明】

1.嬰兒室及新生兒病室的工作人員當入室前應嚴格執行洗手消毒制度。 人員要相對固定, 要求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2.室內發生流行性腹瀉時應立即消毒隔離, 將患兒集中治療。 對接觸過患兒的嬰兒集中在另一間觀察, 一旦發病即轉入腹瀉病房。 流行病區應檢疫至流行停止。 至少應另開一間專收新病兒的病房,

其中的工作人員應與流行區分開。

3.病兒及接觸過的嬰兒大便培養必須2~3次陰性後方允許出院。 留下的衣物、被褥及用具必須嚴格消毒才能再用。 出院後的嬰兒如在一周內發生腹瀉必須到原產院或醫院就診, 不可收入其他醫院, 以免散播。

4.如孕婦發生腹瀉應立即與其他產婦隔離, 並積極治療, 暫時停止對嬰兒抱奶。 嬰兒也應隔離, 並做大便培養至陰性時始解除。

5.積極治療患嬰, (詳見小兒感染性腸炎), 腹瀉新生兒易發生脫水、酸中毒和低血鉀症, 應及時從靜脈補充液體和電解質, 糾正酸中毒, 下列補充量作為參考:輕度脫水足月兒120~150ml/kg/d, 早產兒150~200ml/kg·d;中度脫水足月兒150~200ml/kg·d, 早產兒200~250ml/kg·d;重度脫水足月兒200~250ml/kg·d, 早產兒250~300ml/kg·d。 補充鈉、鉀、氯離子根據血電解質測試而定,

一般情況下生理鹽水與10%葡萄糖液之比例在輕度脫水約為1∶2, 中度1∶1, 重度1∶1~2∶1。 治療酸中毒輕度者在補充液體後會自行糾正, 嚴重酸中毒者在基礎液體中增加NaHCO3, 第一次量用5%NaHCO31~2ml/kg, 待BE或CO2結合力檢查結果出來後則根據BE計算。

應補充的NaHCO3mmol數=體重(kg)×0.3×BE數將此量扣除第一次加入NaHCO3量從靜脈緩慢滴入。 腹瀉愈重, 往往低血鉀也愈重, 在脫水和酸中毒初步改善後即需補充鉀離子, 約2~6mmol/kg·d, 根據低鉀程度而定。 從靜脈緩慢滴入不少於8小時。

抗菌藥物除嚴重鼠傷寒桿菌腹瀉選用阿米卡星或頭孢呱酮(或其他第三代頭孢類)外, 其他不一定要用抗菌藥物, 而用微生態製劑, 內含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或糞鏈球菌(如培菲康、回春生、乳酶生),
以嬰兒腸道正常菌種替代過多繁殖的其他微生物, 維持腸道正常生態平衡。 還可試用思密達(Smecta), 每天1g, 分3次口服, 療程3~6天。 該品對病毒、細菌及其毒素有較強吸附作用, 且對胃腸粘膜有保護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