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常見疾病>正文

黃疸型肝炎的中醫治療

洪先生今年35歲, 5日前出現畏寒發熱, 嘔惡, 食欲不振, 右脅下脹痛, 曾在某醫院作“感冒”治療, 藥後畏寒發熱稍退, 其餘症狀未見改變, 但近日發現皮膚、鞏膜小便發黃, 大便2日1次、乾燥。

查體:體溫37.2℃, 血壓:16.5/10.4kPa, 皮膚、鞏膜黃染, 腹軟, 舌苔根部黃膩。 肝功能檢查:丙氨酸轉氧酶200U, 黃疸指數33U, 尿三膽陽性。 診為黃疽型肝炎。

中醫辨證:濕熱壅阻, 中焦升降失常, 影響肝膽疏泄, 以致膽汁不循常道, 滲入血液, 溢於肌膚而發。 治宜清熱利濕, 疏肝利膽。

開方藥:茵陳、車前子(包煎)、黃柏、生大黃、焦梔子、郁金、枳殼。 水煎服, 每日1劑。

洪先生初服3劑時大便次數增多,

每日3~4次, 服藥4劑時大便為每日2次, 右脅下脹痛已減, 欲感饑餓, 原方生大黃改用制大黃。

繼服服用 7劑後, 洪先生精神好轉, 食欲增進, 皮膚、鞏膜黃染顯退, 肝功能複查好轉, 以原方茵陳、車前子(包煎)改為30g, 去焦梔於, 加柴胡、平地木、焦山植、白芍、生薏苡仁、佛手。 以健脾化濕、疏肝理氣調理7劑, 複查肝功能正常而告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