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母嬰>正文

產後腹痛的臨床症狀

產後腹痛, 是婦女下腹部的盆腔內器官較多, 出現異常時, 容易引起產後腹痛。 一般說來, 引起女性下腹部疼痛的原因, 可以分為月經週期相關引起的疼痛和非月經週期引起的下腹疼痛。 初產婦因子宮纖維較為緊密, 子宮收縮不甚強烈, 易復原, 且復原所需時間也較短, 疼痛不明顯。 經產婦由於多次妊娠, 子宮肌纖維多次牽拉, 復原較難, 疼痛時間相對延長, 且疼痛也較初產婦劇烈些。 產後腹痛包括腹痛和小腹痛, 以小腹部疼痛最為常見。 大多由於血瘀, 氣血虛 , 或感受風寒所致。 以產後瘀血凝滯(或風冷挾瘀血)為主的名“兒 枕痛”,

小腹部可摸到硬塊, 有明顯壓痛, 常兼見惡露不暢或不下, 胸腹脹滿, 脈多弦濇有力, 有偏寒、偏熱的不同。 氣血虛的每易外感風寒, 多見腹痛喜熱按, 往往摸不到硬塊, 頭昏目眩, 體倦畏冷, 甚 則心悸、氣短、舌質淡, 脈虛細或弦濇;如挾瘀血, 則少腹硬痛, 舌 質多紫黯;兼氣滯的則有胸悶腹脹、大便溏薄等症。

產後腹痛的臨床症狀

產婦分娩後下腹部疼痛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產科常見病證。 又稱兒枕痛。 多因產時失血過多或受寒, 或產後觸犯生冷、寒凝血瘀而致。 治療以調理氣血為主。 產後腹痛的最早記載見於漢代《金匱要略》。 宋代《婦人良方大全》指出此病可因外感內傷, 或瘀血壅滯而致, 並稱產後瘀阻腹痛為兒枕痛。

明代《景嶽全書》強調此病的辨證應分虛實。 清代《傅青主女科》主張用生化東加減治之。

產後腹痛可因血虛體質, 或產時失血過多, 沖任空虛, 胞脈失養, 或氣血虛弱, 運血無力, 血流不暢, 遲滯而痛;亦可因產後起居不慎, 寒邪乘虛而入, 或飲食生冷, 血為寒凝, 或產後情懷不暢, 肝氣鬱結氣滯血瘀, 或產後惡露排泄不暢而致。

產後腹痛的常見證型有:氣血虛弱。 證見產後小腹疼痛, 喜暖喜按, 惡露量少色淡, 兼見頭暈目眩, 心悸失眠, 大便秘結, 舌質淡紅, 苔薄, 脈細弱。 治宜益氣補血, 方用聖愈東加減。 血瘀阻滯。 證見產後小腹疼痛, 拒按, 腹部有明顯冷感, 得熱則減, 惡露量少、色紫黯、夾血塊, 胸脅脹痛, 四肢不溫, 面色青白, 舌質紫黯、苔薄白,

脈沉緊。 治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方用生化東加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