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腦癱12個實驗室檢查項目

很多朋友認為腦癱是不治之症, 一旦患上, 病情是不可逆的, 但實際上如果家長能在疾病早期發現異常, 早期診斷的話, 除極嚴重者外, 均可以治癒或恢復正常。 腦癱患兒主要表現為, 對周圍一切毫無反應或者反應差, 還會出現肢體運動障礙, 甚至出現智力落後、語言發育落後或語言障礙, 或有視力異常、聽力減退等嚴重現象, 各位家長要特別注意。

小兒腦癱的12個實驗室檢查項目

1、MRI檢查:因MRI成像技術具有多方向切層, 多參數成像, 能更精確顯示病變部位。 範圍大小及性質特徵, 同時能夠克服CT檢查中偽影的產生,

顯示清楚一些CT檢查不能顯示清楚的部位。 頭顱MRI可以為臨床診治腦癱提供更加詳盡準確的資料。

腦癱兒早期頭顱MRI的影像學改變表現為:腦室周圍白質囊腔形成, 程度不同的腦室擴大和腦室壁不規則, 髓鞘形成延遲等。 晚期腦癱兒MRI影像改變表現為腦室周圍白質內T2高信號, 腦白質容量減少, 腦室擴大且室壁不規則, 胼胝體變薄, 腦溝、腦池異常改變, 腦溝可接近或達到側腦室邊緣。

2、CT檢查:可以幫助判斷腦癱患者的病型、病情、病因以及併發症, 對於腦癱患者的診斷以及未來預後的評估都十分重要。 不同的病因對腦組織產生的損傷可導致CT不同的改變, 窒息多引起中心性萎縮或皮層萎縮, 核黃疸引起的腦癱CT改變不明顯或僅為輕微改變,

早產兒CT改變可出現中心性萎縮、側腦室中央部異常及側腦室中央部周圍的分割性萎縮等。

痙攣型腦癱患者常在額葉、頂葉都存在低密度區, 腦溝加深, 側腦室擴大。 腦室越大痙攣型腦癱的症狀就越明顯。 痙攣型腦癱的CT檢查表現為癱瘓對稱半球明顯萎縮、腦室周圍組織軟化、腦室擴大。 雙癱的患者CT改變可出現中心型腦萎縮, 四肢癱患者可見到彌漫性萎縮, 有些患者還伴有腦積水、雙側貫通或空洞性改變。 手足徐動型患者較少出現CT檢查的異常。

3、誘發電位:視力減退或聽力障礙者可分別給予視誘發電位和聽誘發電位檢查。

4、肌電圖:瞭解肌肉和神經的功能狀態, 小兒腦癱合併肌萎縮者盡可能做此檢查。

5、腦電圖檢查:這種腦癱的檢查診斷方法對幕上腫瘤的定位陽性率高, 病變區皮層出現慢波。

6、腦電地形圖:檢測患兒腦發育與腦波變化。

7、腦阻抗血流圖:檢查腦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況。

8、超聲波檢查:中線波向健側移位。 B超斷層顯像能看到占位病變位置的大小。 這也是常見的腦癱的檢查診斷方法。

9、血管造影:是常用的腦癱的檢查診斷方法, 可作定位以定性診斷。 放射性同位素腦掃描, 可見同位素濃集現象。

10、腦脊液檢查:當腦癱患者伴有頻繁癲癇發作時, 應進行腦脊液檢查。

一般採用腰穿的方式採集腦脊液, 必要時可從小腦延腦池或側腦室穿刺取得。 穿刺前要做普魯卡因皮試, 以測定凝血時間。 並且, 患者要禁食水、排空大小便。

患者取去枕側臥位, 背齊床沿、低頭抱膝, 以使腰部儘量後凸而增加腰椎間隙, 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間隙(即髂後上棘連線與後正中線相交處)為穿刺點;穿刺由專業醫師進行, 腰部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後便可進行。

穿刺後先進行雙側或單側頸靜脈壓迫試驗、壓腹試驗等, 以測定腦脊液壓力(兒童正常壓力為0.4~1.0kpa, 即40~100mmH2O)。 穿刺過程中, 要隨時觀察患者呼吸、血壓、脈搏、面色等生命特徵的變化, 以及時發現異常並進行處理。 壓力測定後, 將腦脊液放入3個無菌試管中, 分別作細菌培養、生化分析及免疫學檢查、一般性狀及顯微鏡檢查。 並且, 每管劑量為1~2ml, 要立即送檢、及時檢查, 防止影響相關結果。

11、智能測定:可發現腦癱患兒是否合併智力低下。

12、血尿氨基酸分析:尿氣相色譜順譜分析、肝腎功能、血糖、電解質、甲狀腺功能等檢查, 可對不明原因的智力運動發育遲緩的嬰幼兒進行遺傳代謝病的篩查。

溫馨提示:對於腦癱嚴重者, MRI等影像學檢查只能顯示正常或病變很輕微, 相反一些輕症的腦癱患者, MRI改變卻很明顯。 因此, MRI檢查只能作為診斷小兒腦癱的輔助方式, 不能作為確診的依據而存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