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患兒由於自身肢體缺陷和運動功能障礙, 使他們的活動範圍局限, 與外界的接觸機會減少, 常導致心理上的異常, 表現為少語、孤獨、自卑感、缺少自信心, 甚至自我否定等。 又由於腦癱病程長, 見效慢, 患兒家長易出現焦慮、憂愁, 甚至有想放棄治療的心理。 因此, 對腦癱患兒及家長進行心理治療是合理和必要的。
1。 積極有效的心理疏導可使其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教育家長要面對現實, 堅持科學治療, 對患兒要有耐心、愛心和信心, 不要過分保護、不憐憫、不放棄、不恐嚇、不與其他孩子相比, 鼓勵他們參加遊戲和活動,
2。 嬰兒期以促進潛能的發展為主:
幼兒期患兒要多進行情感交流, 促進運動和智力發育;學齡前期的患兒想像力豐富, 應以認知教育為主, 鼓勵他們與正常兒童交往;青少年期患兒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處理和治療自我否定幫助建立活動獨立、就業等為重點。 總之, 在兒童生長、發育的整個階段, 關注不同時期的心理問題, 制定完善的護理計畫、護理措施, 鼓勵患兒與正常兒童一起參加集體活動,
作為孩子的家長首先要儘量克服心理障礙, 面對現實, 這樣無論是對孩子的成長還是對整個家庭都是有利的。 除了儘早在醫院配合醫生做正確的矯正治療方法外, 孩子的康復也同樣要依靠家長的積極配合。 家長在家中的鼓勵、與孩子情感之間的交流, 可以相當程度上減輕孩子的抵觸情緒。 在孩子不理解不配合時要耐心。 還要注意拉近家裡其他成員和殘疾孩子的關係, 每個成員都要幫助殘疾的孩子, 勇敢地承擔家人的責任和義務, 克服各種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