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新生兒有這表現當心是腦膜炎 如何正確治療

新生兒抵抗力低, 免疫功能未完善, 沒有防禦能力, 一旦皮膚破損後或致病菌附著在皮膚上就會滋生成為感染灶, 成為侵入體內的門戶, 那麼新生兒腦膜炎有什麼症狀呢?

新生兒腦膜炎, 又被稱為是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新生兒化腦、新生兒細菌性腦膜炎。 相對于成人性腦膜炎由各種病菌、細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靠近大腦和脊髓的疾病, 新生兒腦膜炎主要是指新生兒期化膿菌引起的腦膜炎症, 是常見的危及新生兒生命的疾病, 常為敗血症的一部分或繼發於敗血症。

新生兒腦膜炎在臨床上的表現主要是為煩躁不安、哭鬧尖叫、易激惹、嚴重者昏迷抽搐,

有時表現反應低下、嗜睡、拒奶等症狀。 檢查時, 可在小兒口腔兩側頰粘膜上發現白色小點, 周圍發紅, 這些小點被稱為麻疹粘膜斑。 一般來說, 新生兒腦膜炎伴隨著高燒情況出現, 發熱第3-4天, 小兒出現紅色皮疹, 開始出現在耳後、面部, 逐漸向全身發展, 此時體溫較前更高, 還可能有嘔吐、腹瀉、咳嗽等表現。

新生兒腦膜炎如果發現及時、治療及時, 能大大降低新生腦膜炎死亡率和相應後遺症。

新生兒腦膜炎的早期表現:不吃奶、吸奶無力、嘔吐、多睡、不停地吵鬧, 當換尿布提起雙下肢時會突然尖叫、驚哭、雙眼發直、擠眼、歪嘴、吐沫, 面部肌肉不對稱抽動, 某一側肢體突然抽動或活動差,

發熱, 前囟門膨出。

前囟門是觀察新生兒顱內疾病的視窗, 新生兒主要解剖特點是前囟門尚未閉合, 頭顱各骨縫癒合不牢。 前囟門也叫大囟門, 位於頭頂兩塊頂骨和兩塊額骨之間呈四邊形, 正常為2.5釐米X2.5釐米大小, 平坦, 略凹于骨縫邊。 而患腦膜炎的新生兒則前囟門明顯增大且飽滿, 高凸出骨邊, 癒合不牢的各骨縫也會裂開, 縫變大, 這是由於顱內壓力增高所致, 有緩衝的餘地, 所以早期症狀表現不很明顯, 細心觀察, 才能得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新生兒腦膜炎的誘因:如身上有小膿點, 皮膚有破潰史, 如口腔黏膜受到大的人為擦挫傷, 如大人用口嚼食物喂無母乳的嬰兒引起腹瀉, 久治不愈, 失衡的腸道菌群進入血液到達腦膜也會引起腦膜炎;還有,

新生兒頭皮有血腫, 用針刺破抽放血液而感染成腦膜炎等等各種誘因。

清楚新生兒腦膜炎的症狀表現之後, 在孩子患病之後, 也要知道主要的治療方法。 那麼, 新生兒腦膜炎如何治療?

1、抗生素治療

儘早、大劑量、足療程, 選擇易進入腦脊液的殺菌劑。 病原菌不明確時, 可根據本地區的新近病原菌情況來選擇抗生素, 一旦病原菌明確則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抗生素。

2、併發症治療

(1)硬膜腦下積液:少量積液無需處理。 如積液量較大引起顱內壓增高時, 應做硬腦膜下穿刺放出積液。 有的患兒需反復多次穿刺, 大多數患兒積液逐漸減少而治癒。 個別遷延不愈者, 需外科手術引流。

(2)腦室膜炎:進行側腦室穿刺引流以緩解症狀。 同時, 針對病原菌並結合用藥安全性, 酌情選擇適宜抗生素腦室內注入, 但療效不確切, 應儘量避免。

3、對症和支援治療

(1)嚴密監測生命體征, 定期觀察患兒意識、瞳孔和呼吸節奏改變, 並及時處理顱內高壓。

(2)及時控制驚厥發作, 輸注新鮮血漿、血或丙種球蛋白等。

(3)監測並維持體內水、電解質、血漿滲透壓和酸堿平衡。 對有抗利尿激素異常分泌綜合征表現者, 積極控制腦膜炎的同時, 適當限制液體入量, 對低鈉血症症狀嚴重者酌情補充鈉鹽。

(4)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在危重症患兒中的應用仍有爭議。 對於有長期發熱、腦脊液蛋白高、外觀渾濁等情況時, 可小劑量短期應用以緩解病情。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