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機理:
下頜骨有四個相對薄弱區,
即下頜頦部正中聯合區、頦孔區、下頜角區及髁狀突頸部,
在受到暴力打擊時,
易發生骨折。
下頜骨上附有強大的咀嚼肌肉,
這些肌肉附著於下頜骨的不同部位,
在下頜骨骨折後,
附著在骨折層上肌肉牽拉,
造成骨折移位。
臨床症狀:
因骨折部位不同而有不同骨折層的移位元情況。
頦孔區骨折:將下頜骨分成為長短不等的兩段骨折層,
短骨折層向上前弓移位,
同時略向中線偏斜,
使上下後牙呈過度的覆合關係,
長骨折片向下後方移位,
同時下頜偏向患側,
臨床可見折層上的牙齒與上牙不接觸而形成開合,
上下前牙呈深覆蓋狀態。
下頜正中聯合處的骨折,
若骨折線偏向一側,
則可出現骨折層移位。
下頜角區骨折移位與頦孔區骨折移位相似。
髁狀突頸部骨折,
患側下頜角至關節凹距離縮短,
前牙開合、下頜中線偏向患側,
下頜骨雙側頦孔區骨折可使舌與會咽後墜,
堵塞咽門而發生窒息。
由於骨折片移位所致上下牙咬合關係紊亂,
致使患者咀嚼功能受到損害。
骨折區出現腫脹、皮下瘀血及血腫形成,
疼痛和傷區壓痛,
骨折相應的口腔粘膜撕裂傷及粘膜下出血等。
還可出現下牙槽神經損傷表現,
如下唇感覺減退或麻木。
由於下頜運動不便,
患者有流涎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