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濕疹又稱異位性或特應性濕疹, 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中醫稱奶癬 嬰幼兒濕疹。 通常在生後第二或第三個月開始發生。 那麼, 嬰兒濕疹症狀有哪些?
嬰兒濕疹可分為乾燥型濕疹和脂溢型濕疹兩種。 乾燥型濕疹多見於瘦弱的嬰兒, 好發于嬰兒的頭皮、眉間等部位, 其皮損常表現為有少量的灰白色糠皮樣皮屑脫落, 無明顯的液體滲出。 但患有此型濕疹的嬰兒常常會因陣發性的劇烈瘙癢而哭鬧不止或不能安靜入睡。 脂溢型濕疹, 常見於比較肥胖的嬰兒, 以頭頂、眉際、鼻旁及耳後多見。
根據皮疹的特點可分為:滲出型、乾燥型和胎爛型三種。
滲出型濕疹
多發于肥胖嬰兒。 初起時兩頰部皮膚發紅, 表面有密集針頭大小紅疙瘩、水皰, 部分融合成片, 破後糜爛有滲液;嚴重時因搔抓繼發細菌感染, 有膿皰、發燒、淋巴結腫大等。 如治療不當用刺激性藥物或熱水燙洗等, 使皮膚上皮疹泛發全身形成紅皮病。
乾燥型濕疹
多見於瘦弱嬰兒。 面、軀幹、四肢有大小不等的淡紅色或暗紅色斑, 表面有密集的小疙瘩和脫屑, 如病程較長, 皮損處皮膚增厚, 可有抓痕和血痂。
胎爛型濕疹
為出生1~2日的嬰兒。
寶寶得了濕疹後會因皮膚劇癢而哭鬧、煩躁不安, 有時候可能因為感冒都可以加重病情, 家長在初步判斷後一定要及早就醫, 因為西醫治療副作用比較大, 建議嘗試中藥外敷或者中藥外洗劑。
知道了嬰兒濕疹的症狀之後, 可以採取一些偏方進行治療。 那麼, 嬰兒濕疹的治療偏方有哪些?
1、用生山香750克、銀花60克、蒲公英60克、九裡明60克、黃柏20克、五倍子6克、白鞏3克、蛇床子20克、蒼耳子20克、川椒5克、孩兒茶15克、荊芥20克, 水煎湯, 每天先熏後洗2-3次, 連續熏洗至病癒。
2、用白鮮皮30克、苦參30克、土茯苓30克、紫草10克、地膚子30克、蛇床子30克、赤芍12克、連翹30克、金銀花3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蟬蛻6克、甘草10克,
3、用五倍子30克、蛇床子30克、紫草15克、土槿皮20克、白鮮皮20克、石榴皮15克、生黃柏30克、赤石脂20克、苦參30克, 裝於紗布袋中, 水煎湯, 先熏後洗肛門部, 每天早、晚各1次, 每次30分鐘。
4、用艾草或者金銀花煮水(藥店一般都有賣的), 等待水溫降至合適溫度, 給寶寶濕疹部位進行擦洗, 安全有效。
5、洗臉的水溫不要高, 偏溫的就可以, 清水洗臉後, 塗上某寶寶霜, 就超市里一塊多錢一袋的那種, 自己寶寶濕疹一直這樣用的, 效果比較好。 加上平時注意些, 一般不容易再患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