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常識>頸椎病>正文

中醫學是如何認識頸椎病的?

中醫學關於頸椎病的論述, 屬"痹症""頭痛""眩暈""項強""項痹""項筋急"和"項肩痛"等範疇, 本虛標實之證。 本病多以肝腎不足, 腎精及氣血虧虛, 骨體失養為本;以風寒濕邪侵襲, 痹阻經絡, 氣血瘀滯為標。 古代醫家對本病的病因病機有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認為本病的病因可概括為虛、風、痰、淤等。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是本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而頸部勞損及外感風寒濕邪等是外在因素。 中醫學關於頸椎病的病因病機的論述, 可從如下方面認識。

(1)、風寒濕外襲:風為百病之長,

寒主收引、凝滯, 濕性重著, 風寒濕邪夾雜侵襲頸部肌肉, 使頸部局部肌肉氣血凝滯不通, 經絡痹阻, 筋脈不舒, 從而導致頸項疼痛。 每發於睡覺或頸肩外露時。 引起頸項強痛的病因主要為外感邪氣, 痰濕瘀血停滯所致。 從廣義上來說, 凡是一切痹阻不通的疾病, 都可稱痹。 一般傷科文獻指人身筋骨皮肉攣痛、重著、酸麻等病症為"痹"。 另外引起"肢體麻痹"的原因也可以是外邪導致經絡閉阻, 氣血運行不暢, 肌膚失榮。

四時季節不時之氣也有影響, 冬春兩季的發病率高於夏秋兩季, 因冬春兩季, 為風、寒主氣, 風寒之邪易於入侵, 頸部疼痛者, 此時易發。 《素問, 痹論》曰:"以冬遇此為骨痹, 以春遇此為筋痹。 ”

總之, 風寒濕侵襲於頸, 導致頸部筋脈攣縮, 諸筋協同運動失調, 筋肉間膠滯粘連, 痹阻經脈經絡, 則引起頸部疼痛和功能障礙。

(2)、氣滯血瘀:多見於頸部肌肉筋絡急性損傷或長期慢性勞損, 致使頸部筋經受損, 氣血淤滯, 不通則痛, 發為本病。 症見頸痛如刺, 固定不移, 肌膚不仁, 肌肉萎縮。

另有跌打損傷而致者, 頸痛腫脹, 瘀斑青紫, 當不屬此範疇;氣血失榮多因體虛久病, 脾胃虧虛, 氣血生化之源不足, 無以濡養上肢肌膚經脈, 故手指麻木, 關節抬舉無力, 肌膚不澤, 神疲乏力。 我們知道, 傷科疾病, 不論在臟腑、經絡, 或在皮肉筋骨都離不開氣血;氣血之於形體, 無處不到。 頸椎病是一種長期積勞成損的退變性、勞損性疾病, 也存在氣虛血瘀的重要病因病機。

(3)、脾虛濕盛:人以水穀為本, 脾胃為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健旺, 化源充盈, 則脾有所主, 筋有所養。 肉為肌肉、脂肪、皮下組織, 具有主司運動、保護臟器的作用, 與脾關係密切, 由脾所主, 賴脾運化的水穀精微充養, 營養充足, 則肌肉發達豐滿。 若脾被濕困, 或脾胃虛弱,

化源不足, 則筋失所養, 症見頭痛、頭昏甚至噁心、嘔吐, 發為本病。 如《醫宗金鑒》指出:"濕氣鬱甚者, 痛則肩背重。 痰風凝鬱者, 痛則嘔眩。 ”《韓氏醫通》亦雲:"凡肩背、肢節、骨腕、筋會之處注痛, 多屬痰凝氣滯。 ” 《婦人良方大全》從臨床事實而分析道:"若臂痛不能舉, 或左或右, 時複轉移一臂, 由中脘伏痰, 脾氣滯而不行, 上與氣相搏, 四肢皆屬於脾, 脾氣滯而氣不下, 上攻於臂故痛。 ”《韓氏醫通》則結論性地指出:"凡肩背、肢節、骨腕、筋會之處注痛, 多屬痰凝氣滯。 "因痰飲水濕所致臂痛, 古籍多有闡發, 最宜力辨。 《雜病源流犀燭, 麻木源流》總結道:"麻木, 風虛病亦兼寒濕痰血病也。 "

(4)、脾腎陽虛:脾主運化, 化生氣血, 腎主藏精, 脾腎之陽相互溫煦, 所謂"先天生後天,

後天養先天"。 脾腎陽虛, 虛寒內生, 氣血生化不足, 經血虧虛, 筋骨失之濡養, 每易遭受風寒濕邪侵襲而使經絡痹阻, 不濡則痛, 不通則痛, 發為本病。

以上各種內因之間、外因之間、內因與外因之間諸因素相互聯繫、相互影響, 共同引發頸椎病, 但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內因是變化的根本, 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就每位患者來說, 可以是兩種原因, 也可以是多種原因的複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