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六節 外耳道異物

兒童在玩耍不注意會將一些異物放入外耳道內, 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耳痛, 耳鳴, 出血和聽力減退, 嚴重的話還會誘發外耳道炎、中耳炎症狀。 那麼針對這一病症醫學上是如何診斷的和治療的?

外耳道異物以兒童多見, 多因玩耍時將異物放入外耳道內。 成人亦可因偶然或疏忽造成外耳道異物。 異物種類繁多, 分為非生物類、植物類或小昆蟲類異物。

一、診斷

(一)現代醫學

1.大部分病例有異物進入外耳道的病史, 但有的患者病史遺忘或不明確。 小兒外耳道異物常因繼發感染或昆蟲活動引起耳痛而就診。

2.可查見外耳道內異物, 依其種類、大小、停留部位和時間而具有不同特徵。 活動昆蟲可致耳鳴或疼痛;繼發感染者表現出外耳道炎的症狀及體征;長期停留的異物被耵聹包裹易誤認為耵聹栓塞, 並因堵塞而致聽力減退;深在異物壓迫鼓膜者可引起耳鳴、眩暈;小而非活動性異物沒有特殊症狀, 僅在檢查外耳道時發現。

(二)中醫學

外耳道異物屬中醫“異物入耳”範疇。 常見的異物有蚊、蠅、螞蟻、水蛭及豆類、果核、稻穀、砂石、碎玻璃等。 如異物損傷耳道肌膚, 邪毒乘虛外侵, 可致皮膚紅腫, 疼痛。

1.辨證依據:根據病史及局部檢查, 發現耳道有異物。

2.臨床證型:因異物形態、性質、大小和所在部位不同而症狀各異。 體小無膨脹無刺激性的異物進入耳中,

可無明顯症狀;形體較大的異物阻塞於耳道內, 可引起耳鳴, 聽力障礙和反射性咳嗽等。 吸水性異物遇水則膨脹, 刺激和壓迫耳道, 可引起耳道紅腫糜爛。 動物性異物, 由於爬行、騷動, 使患者躁擾不安, 耳鳴或疼痛搔癢, 甚至出血或損傷耳膜, 引起耳膜穿孔。 異物嵌頓於耳道峽部則疼痛較劇。 異物離耳膜較近, 可壓迫耳膜而發生耳鳴, 眩暈。

二、治療

(一)現代醫學

原則為取出異物。 根據其性質、大小、形狀及停留位置決定取出方式。 有繼發感染者應先行抗炎處理, 炎症消退後再取異物。

1.小而非活動性異物可用耳鑷鉗取。

2.光滑球形異物易被耳鑷推向深部, 故宜用適當彎度的耵聹鉤或刮匙將其取出。

3.活的小動物, 可先用甘油、酒精或乙醚滴入外耳道將其麻醉或殺死,

再用合適器械取出。

4.異物過大或嵌頓在骨部不能被取出時, 可採用耳內或耳後切口取出。

5.小兒或不合作者, 或難取之異物, 可酌情用短時全麻。

(二)中醫學

1.治療原則:取出異物。

2.治療方法

(1)外治:植物性及非生物性異物, 用耳鉤或耳鑷取出。 圓球形異物用刮匙取出。 質輕而細小異物, 可用凡士林或膠粘物質塗於棉簽頭將其粘出。 細小能移動的異物, 可用沖洗法將其沖出。 但遇水膨脹或易起化學變化的異物, 以及耳膜有穿孔者禁用此法。 動物類異物, 用植物油、酒、薑汁等滴入耳內, 待蟲死後再用鑷子取出。 對已泡漲之異物, 可攪成小塊取出, 或先用95%酒精滴入使其脫水縮小再行取出。

(2)內治:因異物損傷耳道肌膚而致紅腫、焮痛、糜爛者, 可用銀花15g, 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15g, 野菊花15g, 天葵子15g, 梔子10g, 黃連10g, 赤芍12g、生地15g, 木通10g.水煎, 每日1劑, 分4次服。

結語:當發現有異物的時候, 醫學上都會通過將異物取出, 消炎。 因為這種病多患于兒童, 所以家長們要格外注意兒童, 他們自己在玩耍時要時刻提醒他們, 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