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75年, 國外學者曾報導一例面肌痙攣病人屍檢時發現其面神經部位發現“櫻桃”大小的基底動脈瘤。 此後有關血管壓迫面神經引起面肌痙攣的文獻報導逐漸增多。 目前已知大約有80%~90%的面肌痙攣是由於面神經出腦幹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 這就是面肌痙攣的血管壓迫學說。
臨床表現
有些原發性面肌痙攣的病人多數在中年以後發病, 女性較多。 病程初期多為一側眼輪匝肌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 逐漸緩慢擴展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 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為人注意, 嚴重者甚至可累及同側的頸闊肌,
按Cohen等制定的痙攣強度分級。
0級:無痙攣;
1級: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輕度顫動;
2級:眼瞼、面肌自發輕微顫動, 無功能障礙;
3級:痙攣明顯, 有輕微功能障礙;
4級:嚴重痙攣和功能障礙, 如病人因不能持續睜眼而無法看書, 獨自行走困難。 神經系統檢查除面部肌肉陣發性的抽搐外, 無其他陽性體征。 少數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側面肌輕度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