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脈劃分為寸關尺三部始見於《難經》, 《二難》說:“……陰得是內一寸, 陽得寸內九分, 尺寸終始一寸九分, 故曰尺寸也。 ”這是說寸口脈的總長度為一寸九分, 寸部長九分, 尺部長一寸, 寸尺之界為關。 滑氏《本義》說:“關者, 掌後高骨之分, 寸後尺前, 兩境之聞, 陰陽之界限也。 ”寸口脈長一寸九分, 其起止點在何處?《難經經釋》說;“……於寸尺之中, 分其長短之位, 以合陰陽之數, 一寸為偶數, 九分為奇數也。 蓋關以下至尺澤, 皆謂之尺, 而診脈則止候關以下之一寸;關以上至魚際, 皆謂之寸, 而診脈則止候關以上之九分。 故日尺內寸,
《難經》僅言尺、寸兩部的長度, 而沒有關部的長度。 今以三指切脈, 以中指候關, 如何布指?關於關部的長度, 歷代醫家其說不一。 《難經集注》楊注:“寸關尺三位, 諸家所撰多不能同, 故備而論之, 以顯其正。 按皇甫士安脈訣, 以掌後三指為三部, 一指之下為六分, 三部凡一寸八分。 華佗脈訣雲:寸尺位各八分, 關位三分, 合一寸九分。 王叔和脈訣雲:三部之位, 輒相去一寸, 合為三寸。 諸經如此差異, 則後之學者, 疑惑彌深。 ……叔和以三寸為式, 義有隱微, 此乃黃帝正經之說, 豈有誤也。 況上古以一膚指為四寸, 王叔和必取其膚指之三寸, 與今之一寸九分, 短長相近也。 何體注《公羊傳》雲:側手為膚, 按指為寸。 即其義也。 ……”楊康候引王叔和脈訣, 實為高陽生所撰,
綜上述, 明確關部的長度各占尺部與寸部的一段。 那麼關部究竟多長?還應以王叔和的《脈經》為准。 《脈經·分別三類境界脈候所主》說:“從魚際至高骨, 卻行一寸, 其中名日寸口;從寸至尺, 名日尺澤, 故日尺寸:寸後尺前名日關。 陽出陰入以關為界, 陽出三分, 陰出三分, 故日三陰三陽。 ……”由此可見, 寸口脈總長度為一寸幾分, 寸部九分, 關占其中三分, 實際為六分;尺部一寸, 關占其中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