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幾個月長牙?嬰兒長牙規律是怎樣的呢?同時, 在孩子長牙期會遇到很多難題, 父母要如何一一輕鬆應對呢?接下來, 小編就來為煩惱的新手爸媽出出主意吧。
嬰兒長牙規律
當寶寶的牙床冒出小小的、白白的乳牙蕾時, 相信爸媽們會非常高興:“我的寶貝長牙了”。 然而每個孩子長牙的時間並不相同, 有人3個月大就開始長牙, 也有1歲之後才開始長牙的, 因此爸媽們不用太緊張。 只要寶寶在1歲半之前長出第一顆牙, 3歲前20顆乳牙全部長出來就可以了。
寶寶大約在6~10個月大時, 最先長出下顎的2顆門牙,
不過, 每個寶寶的長牙時間存在差異, 沒有按照上述時間長牙沒有關係, 要特別注意的是乳牙的生長順序, 萬一有誤, 有可能是因為先天性缺牙或某些遺傳疾病的關係, 必須帶去給牙醫檢查。
介紹了寶寶長牙的規律, 下面再來看看嬰兒長牙期常見難題吧。
嬰兒長牙期常見難題
愛咬手指或硬物
寶寶萌芽時愛“啃”東西, 是牙齒萌出刺激牙齦引起的。 家長無需禁止寶寶咬東西、啃手指。 可購買咬牙膠磨牙餅條回來讓小兒咬。 通過咀嚼硬度適中的咬牙膠或磨牙餅條,
牙齦紅腫、發癢
牙齒萌出要穿破牙齦黏膜, 會對牙齦造成刺激, 出現牙齦紅腫、發癢的症狀, 但正常情況下不會很重, 等到牙齒都長出來後自然會消失。 不過, 家長在這段時間需要注意加強幼兒口腔清潔, 可用經煮沸過的棉紗布包裹食指伸入寶寶口內清潔, 特別是清除進食後留在口腔內的食物殘留物和牙齒周圍的牙齦組織。 特別是晚上一定要清潔口腔, 讓孩子保持口腔乾淨入睡。
口腔黏膜發炎
萌芽期並非一帆風順, 由於牙齦癢的刺激, 容易出現磨咬牙齒、牙齦。 而另一方面, 萌出期牙齦紅腫又易被磨破。 如果寶寶的免疫力較弱, 口腔裡原有細菌就會大量繁殖、侵襲, 引起口腔黏膜發炎, 甚至出現小潰瘍。 翁志強建議, 天氣好時, 要多帶寶寶外出曬太陽, 吸收新鮮空氣, 以增強免疫力, 同時有助於鈣的吸收。 每次進食後, 想辦法讓寶寶喝口水或幫助清潔口腔內殘留食物, 避免食物殘留助長細菌繁殖, 如果發現寶寶口腔黏膜潰瘍疼痛, 要儘快就診。
流口水
寶寶在萌芽期會流口水, 相信許多家長並不陌生。
發熱
寶寶出牙時會發燒, 一般是由於寶寶在啃咬東西時導致紅腫的牙齦磨破, 加上孩子的自身免疫力較弱, 這就容易出現口腔感染和消化道感染, 進而引起發熱。 如果是萌芽引起的發熱, 切勿掉以輕心, 要注意加強口腔衛生清潔並多喂寶寶喝水, 如果體溫在38°C以下, 不需要服退燒藥,
哭鬧、睡眠差、進食減少
乳牙萌出期, 最讓家長煩惱的就是寶寶因出牙的原因, 導致頻繁哭鬧、睡眠差, 進食減少。 翁志強表示, 小乳牙不僅白天努力萌出, 其實在晚上也在長, 由於出現牙齦癢和其他症狀, 導致寶寶不舒服, 因此寶寶經常哭鬧也就不奇怪了。 同時, 睡眠不足會影響到寶寶的食欲, 出現食欲差、食量減少。 翁志強建議, 家長可嘗試在白天寶寶哭鬧時多逗他玩, 轉移其注意力;保證定時、定量餵食, 在兩餐之間多喂點開水, 兩餐間不喂零食;同時可以通過減少白天睡眠時間, 讓小孩子晚上容易入睡。
寶寶在長牙期, 父母護理一定要到位, 幫孩子度過長牙期的難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