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引發腎癌的病因是什麼

腎癌常為一側腎單個病灶, 約1%~2%亦有雙腎或病灶左右相似, 腎內多發病灶占5%。 腎癌起源于腎小管上皮, 可發生在腎臟任何部位, 據100例病變部分報告, 上部者44%, 下部者41%, 廣泛者15%。 腎癌多呈不規則分葉狀, 一般為直徑5~15cm的圓形腫物, 少數病情的腫物可以很大。 腎癌無組織學包膜, 但由被壓迫的腎實質和纖維組織可形成假性包膜。

腫瘤質硬, 切面表面血管擴張, 表現為較粗糙的顆粒狀, 因瘤細胞內含豐富脂質, 瘤切面一般呈均勻的棕黃色或金黃色, 間有暗紅、紫色或灰白色, 灰白區域為生長最快的腫瘤組織, 常分佈在腫瘤的最外層。

巨大的腫瘤可伴有出血、壞死、繼發性囊腫, 約7%可見鈣化灶。 腎腫瘤常向腎靜脈內擴展形成癌栓, 可延伸進入腎靜脈, 下腔靜脈甚至右心房。 腫瘤常侵犯鄰近脂肪、肌肉組織、血管、淋巴管, 同側腎上腺受累者約占10%。

腎癌的擴散:腎癌最常見的早期轉移是向肺, 其次是骨骼、肝、同側鄰近淋巴結、腎上腺、對側腎臟、皮膚、甲狀腺等Bennington等報導523例腎癌的遠處轉移部位發生率;肺55%, 淋巴結33%, 肝臟33%, 骨骼32%, 腎上腺19%, 對側腎臟11%, 腦5%。 但亦有些病情可長成十分巨大的腫瘤, 10年以上仍不轉移者。

1986年開始採用Maing分類, 該分類法結合腫瘤的基因, 染色體改變分類, 腫瘤分為透明細胞型(70%), 嗜色細胞型(15%), 嫌色細胞型(5%)及嗜酸細胞腺瘤等。

透明細胞癌的基因缺失主要在3號染色體短臂(3p),

Von Hippel lindan VHL基因及新發現的FHIT基因均位於3p處, 嗜色細胞癌常有17號與7號染色體三色體畸形(trismg)、男性患者Y染色體丟失。 1985年Thoenes首先報告的人類第1例嫌色性腎細胞癌, 其占全部腎細胞癌的4%~5%, 目前多將其認為腎細胞癌的一個新的亞型。 男女發病率相等, 預後稍好於透明細胞癌, 常有1、2、10、13、6、21、17全部染色體的缺失。 但伊紅顆粒增多型需與嗜酸細胞腺癌相區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