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艾炷隔物灸法

艾炷隔物灸又稱間接灸, 是指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物品而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 此法首載于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 其創立了治霍亂“以鹽內臍中, 上灸二七壯”的隔鹽灸;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 炷如梧桐子大, 灸蒜上百壯”的隔蒜灸;治毒腫疼痛不可忍的隔椒灸等。 後世在此基礎上又有發展, 如《針灸逢源》治脫肛瀉血“薑片置腧上, 艾灸三十壯”的隔薑灸;《壽世保元》有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病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 填臍中, 灸三壯”的隔巴豆餅灸。 《本草綱目》治二便不通, “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

仍艾灸三壯”的隔甘遂灸;還有《千金要方》治發背癰腫的隔豆豉餅灸, 《外科發揮》治瘡口不斂的隔附子餅灸等。 歷代醫籍中所載述的間接灸約有四十餘種, 除以上所述外, 尚有鋪灸、隔蔥灸、隔附子灸、隔商陸餅灸、隔川椒灸、隔香附餅灸、隔木香餅灸、隔蓖麻仁灸、隔礬灸、隔藥餅灸、隔核桃殼灸、隔黃土灸、隔韭菜灸、隔面餅灸、隔蠐螬灸、隔甘遂灸、隔葶藶餅灸、隔皂角灸、隔蟾灸、隔薤灸、隔桃葉灸、隔莨菪根灸、隔土瓜根灸、隔苦瓠灸、隔檳榔灸、隔蚯蚓泥灸、隔雞子灸、隔醬灸、隔紙灸及隔麻黃灸等。 其中很多隔物灸法目前臨床還在應用, 在下面的章節中我們將作詳細介紹。

圖:隔物灸

艾炷隔物灸由於刺激溫和,

對皮膚不易造成損傷, 所以較受患者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 長期以來人們還認為, 因所隔之物多屬中藥, 而且多以該內服時的治療作用為依據, 故施治時既發揮灸療的作用, 又有藥物的功能, 對不少病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對此, 近年來一些針灸工作者曾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如採用裂解氣相色譜法(PGC)對隔介物原品和灸後隔介物底部析出的成分進行色譜比較, 發現藥餅在施灸全過程中並無相關中藥成分析出, 而隔薑灸和隔蒜灸時析出的成分與薑、蒜的主要成分相同, 並隨灸量增加而產生相應變化。 表明:薑、蒜等鮮質隔介物的析出成分可能是灸治作用的基礎, 而藥餅灸可能存在著其他作用環節。 當然, 這只是初步的結果 ,
其確切機理有待進一步探討。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