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針療法, 是在面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針刺, 用於治療多種疾病的一種方法, 亦為針刺麻醉的一種方法。 《靈樞•本輸》有針刺天容、顴髂、聽宮、攢竹、承漿、人中、素髎、陽白等面部穴位治療多種疾病的記載。 到了明代, 楊繼洲的《針灸大成》有關針刺面部穴位治療疾病的記載則更多、更詳細。 近代, 又在面部發現了五臟六腑和手足四肢的相應部位, 刺激這些相應部位, 可以治療臟腑和四肢疾病。 這種療法是在中醫“面部色診”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靈樞•五色》說:“五色各見其部, 察其沉浮, 以知淺深;察其色天,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早在《靈樞•五色》中即有記載, 面部可分為若干個區域, 分別反映“五臟、六腑、肢節三部”的病症。 這些區域劃分為“庭者, 首面也;闕上者, 咽喉也;闕中者, 肺也;下極者, 心也;直下者, 肝也;肝左者, 膽也;下者, 脾也;方上者, 胃也;中央者, 大腸也;挾大腸者, 腎也;當腎者, 臍也;面王以上者, 小腸也;面王以下者, 膀胱子處也;顴者, 肩也;顴後者, 臂也;臂下者, 手也;目內眥上者, 膺乳也;挾繩而上者,
1.額部(共3穴)
(1)首面穴:位於額正中部, 當眉至前髮際正中連線上、中1/3交界處。
(2)咽喉穴:位於首面穴與肺穴連線中點, 即“闕上”處。
(3)肺穴:位於兩眉內端連線的中點, 即“闕中”處。
2.鼻部(共6穴)
(1)心穴:位於鼻樑骨最低處, 兩目內眥連線中點, 即下極處。
(2)肝穴:位於心穴直下鼻骨下緣接鼻軟骨處。
(3)脾穴:位於鼻尖端處, 即“面王”。
(4)膽穴:位於肝穴兩側, 當鼻樑骨外緣偏下方, 目內眥直下。
(5)胃穴:位於脾穴兩側鼻翼的中央。
(6)膺乳穴:位於心穴與內眼角中點。
3.口部(共2穴)
(1)膀胱、子宮穴:位於人中溝中點。
(2)股裡穴:位於口角旁5分, 當上下唇相吻合處。
4.顴部(共4穴)
(1)小腸穴:位於顴骨內側緣, 膽、胃穴連線中點的外方。
(2)肩穴:位於目外眥直下方, 顴骨下緣處與小腸穴相平。
(3).大腸穴:位於目外眥直下方, 顴骨下緣處。
(4)臂穴:位於顴骨後上方, 肩點的後方, 顴弓下緣處。
5.耳前部(共4穴)
(1)腎穴:位於鼻翼水平線與太陽穴直下垂線相交處。
(2)臍穴:位於腎穴下3分。
(3)背穴:位於耳屏前方, 當耳屏內側與下頜關節之間。
(4)手穴:位於臂穴之下方, 顴弓下緣處。
6.頰部(共5穴)
(1)股穴:位於耳垂與下頜角連線中上1/3交界處。
(2)膝穴:位於耳垂與下頜角連線中下1/3交界處。
(3)膝臏穴:位於下頜角前上方肌隆起處。
(4)脛穴:位於下頜角前方, 上頜骨上緣。
(5)足穴:位於脛穴前方, 目外眥直下,
二、選穴原則與配穴方法
1.按疾病的相應部位選穴如手痛選手穴, 心悸取心穴, 咽喉腫痛選咽喉穴等。
2.按脈象學說選穴如肺開竅於鼻, 鼻病可選配肺穴;心開竅於舌, 舌瘡、舌腫痛可選心穴等。
3.按中醫五行生克關係選穴如頭暈頭痛多屬腎水不足, 肝陽上亢所致, 治療時除選肝穴外配用腎穴, 取“滋水涵木”之意。
4.按穴位敏感點選穴於病變相應區域內及附近探查, 選用最敏感之反應點。
三、操作
一般選28~30號1.7~3.3cm(O.5~1.O寸)毫針。 針前可先在選好的針刺部位內用針柄端探測敏感反應點。 在選定部位徐徐刺入, 看穴位皮膚厚薄及針刺需要分別橫刺、斜刺或直刺, 如額、鼻部的皮膚及皮下組織淺薄, 多用沿皮平刺;鼻旁、口旁的穴位宜用斜刺;額部的穴位可用直刺。 進針後可施用一定的手法,一般穴位多有酸、麻、脹、痛針感,脾、胃、膀胱、子宮等穴可有少許疼痛。得氣後可留10~30分鐘,每隔5~10分鐘行針1次。病重者可用皮內埋針法,一般埋針1~5天。出針時,左手拿消毒幹棉球,輕輕按壓針刺局部的皮膚,右手徐徐出針。
【主治病症】
一、用於針刺麻醉
1.胃全切術主選肺、心、胃,配脾穴。
2.膽囊切除術主選肺、心、膽,配肝穴。
3.闌尾切除術主選肺、心、大腸,配胃或臍穴。
4.子宮或輸卵管手術主選肺、心、子宮或腎,配胃或臍穴。
5.腹股溝疝修補術主選肺、心、小腸、臍,配股裡穴。
6.股骨頸三刃釘內固定術主選肺、心、股骨、腎,配膽穴。
二、各種痛症
1.頭痛取麵點、肝點、腎點。
2.咽喉腫痛取咽喉點。
3.脅痛取肝點、膽點。
4.痛經取膀胱點、子宮點。
5.胃痛取胃點。
6.腹痛取大腸點、小腸點、臍點。
7.腰背痛取背點、腎點。
8.肩臂痛取肩點、臂點。
9.股內側痛取股點、股裡點。
10.膝腫痛取膝點、髕點。
11.足腫痛取足點。
三、胃下垂、缺乳
【注意事項】
1.針前嚴格消毒,防止面部感染,如有瘢痕、痤瘡應避開。
2.面部血管豐富,起針時注意按壓針孔,防止出血。
3.其餘注意事項參見“體針療法”。
進針後可施用一定的手法,一般穴位多有酸、麻、脹、痛針感,脾、胃、膀胱、子宮等穴可有少許疼痛。得氣後可留10~30分鐘,每隔5~10分鐘行針1次。病重者可用皮內埋針法,一般埋針1~5天。出針時,左手拿消毒幹棉球,輕輕按壓針刺局部的皮膚,右手徐徐出針。【主治病症】
一、用於針刺麻醉
1.胃全切術主選肺、心、胃,配脾穴。
2.膽囊切除術主選肺、心、膽,配肝穴。
3.闌尾切除術主選肺、心、大腸,配胃或臍穴。
4.子宮或輸卵管手術主選肺、心、子宮或腎,配胃或臍穴。
5.腹股溝疝修補術主選肺、心、小腸、臍,配股裡穴。
6.股骨頸三刃釘內固定術主選肺、心、股骨、腎,配膽穴。
二、各種痛症
1.頭痛取麵點、肝點、腎點。
2.咽喉腫痛取咽喉點。
3.脅痛取肝點、膽點。
4.痛經取膀胱點、子宮點。
5.胃痛取胃點。
6.腹痛取大腸點、小腸點、臍點。
7.腰背痛取背點、腎點。
8.肩臂痛取肩點、臂點。
9.股內側痛取股點、股裡點。
10.膝腫痛取膝點、髕點。
11.足腫痛取足點。
三、胃下垂、缺乳
用面針療法。取胃、脾、肝、膽點;缺乳配膺乳點。
【注意事項】
1.針前嚴格消毒,防止面部感染,如有瘢痕、痤瘡應避開。
2.面部血管豐富,起針時注意按壓針孔,防止出血。
3.其餘注意事項參見“體針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