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感音性耳聾的針灸療法

①體針

取穴:a.耳門、完骨、聽敏、風市、合谷、外關;b.聽會、頭竅陰、百會、足三裡、會宗、合穀。

聽敏穴位置:耳垂下緣根部之點。

操作:單耳聾可重用患側穴, 雙耳聾用雙側穴, 每日1次, 每次留針60~90分鐘, 每隔20分鐘行針1次, 平補平瀉手法。 先刺第1組穴位, 10天后, 休息3天, 再換刺第2組穴, 依此兩組交替, 各刺20次為一療程。 間隔5天, 再行下一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69例, 121只耳, 顯效46只耳, 好轉45只耳, 無效30只耳, 總有效率為75.2%。

②電針

取穴:主穴:聽宮、聽會、耳門。 配穴:翳風、後溪、中渚、液門、百會、太溪。

操作:單耳聾取患側, 雙耳聾取雙側。 先予穴位皮膚消毒, 用28號2寸毫針3根,

用左手提起耳垂, 囑患者口微張開, 右手持針, 刺聽宮、聽會及耳門穴。 針刺深度為1.5~1.8寸, 用輸刺手法, 以患者感到酸、脹、麻為佳, 然後接於電刺激儀上, 強度以病人有針感或肌肉明顯收縮為佳, 頻率調節幅度2~40次/秒, 留針20分鐘, 每週針刺3次, 21天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80例, 計300只耳, 痊癒190只耳, 好轉70只耳, 無效40只耳, 總有效率為86.7%。

③頭針

取穴:主穴:聲記憶區、語言形成區、暈聽區。 配穴:顳3針、胸腔區、附加運動區、語言區。

聲記憶區位置:位於大腦皮層的顳上回和顳中回後部及緣上回和角回下端, 在頭皮的投影為頂骨結節的下方和後方。

語言形成區位置:聲記憶區下方, 乳突後方長3釐米。

顳3針位置:以大腦外側裂的表面標誌為翼點(自外眥向後3.5釐米再向上1.5釐米處)至頂骨結節的連線,

共分三區。 第一區:自頂骨結節下緣前方約1釐米向後, 長3釐米;第二區:耳尖上1.5釐米向後, 長3釐米;第三區:耳尖下2釐米向後, 長3釐米。 三區均與水平線成15~20度角。

附加運動區位置:位於運動區前3~4釐米的菱形區, 在運動區上點向前4釐米之兩側。

操作:以主穴為主, 酌加配穴, 均取雙側, 用28號1.5~2寸長的毫針迅速刺人皮下, 深度最好至帽狀腱膜下。 不撚轉, 不作強刺激, 將針體漸與皮膚平行, 送至要求達到的長度, 留針1.5~2小時, 隔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休息3~5天進行第二療程。

療效:共治療63例, 20例應用電測聽在治療前後作對比檢查, 證實:語言頻率聽力恢復的有效率為25%~65%, 高頻聽力恢復的有效率為20%~45%。 43例幼兒病人進行治療前後的腦幹誘發電位的對比觀察表明,

其累計有效率為74.4%, 與此同時, 63例病人的症狀均有明顯的改善。

④體針加高壓氧

取穴:翳風、聽宮(或聽會)。

操作:進高壓氧艙時針灸。 翳風直刺O.8寸, 聽富(或聽會)直刺0.5寸, 得氣為度, 留針2小時, 中間隔30分鐘撚轉1次。 艙內壓力在2.O~2.5個絕對壓(ATA), 並配戴Jw→I型面罩, 吸99.2%氧氣2次, 各40分鐘, 中間吸艙內空氣10分鐘(含氧量>21.6%), 10次為一療程, 一般治療1~3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26例, 顯效9例, 好轉12例, 無效5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