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埃利希體目前已發現有10餘種, 使人類致病的主要有E.canis, E.phagocytophilia, E.sennetsu和E.risticii, 尤其E.canis可引起犬類嚴重的全血細胞減少, 1986年, 在美國發現一例埃利希體病患者, 在其單核細胞質內發現桑葚狀包涵體, 患者血清與犬型埃利希體有凝集反應且效價逐步升高, 對外周血液的單核細胞進行塗片染色可辨別這種病原體, 它同時在變異革蜱體內已分離證實, 這種蜱也是傳播洛杉磯斑點熱的媒介。 1949年在美國還發現一種埃利希體病, 其包涵體是在粒細胞內(而E.chaffeensis包涵體是位於單核細胞內), 故命名為人粒細胞埃利希體病(HGE), 因此使人致病的埃利希體至少有兩種。
蜱傳埃利希體是通過蜱的叮咬進入人體內, 經微血管或淋巴道進入有關臟器, 該病原體在單核巨噬細胞內生長繁殖, 直接引起宿主細胞損壞, 或誘導機體免疫系統應答, 使免疫細胞釋放出各種細胞因數和其他炎症介質, 導致組織損傷, 灶性壞死及肉芽腫形成等, 在骨髓中, 可見骨髓肉芽腫形成, 骨髓增生及巨核細胞增生;在肝臟, 形成環狀肉芽腫及局灶性肝壞死;在肺臟, 可見廣泛性肺泡損害, 間質性肺炎及肺出血, 存腎, 脾, 心, 肝, 腦, 腦膜, 肺等臟器的血管周圍可見淋巴細胞浸潤, 但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
2臨床表現
潛伏期約12~14天, 患者臨床表現與洛磯山斑點熱幾乎很難區別, 均突然發病,
老年患者易成重症, 重症患者可出現腎衰竭, 腦膜炎, 昏迷, DIC, 甚至出現全血細胞減少及骨髓造血細胞再生障礙, 血液成分分離破壞(即噬血細胞綜合征), 治療不及時可致死亡。
3檢查
白細胞減少(
4診斷
根據患者去過本病流行地區, 有蜱叮咬史或進入多蜱地區的流行病學資料, 同時伴有上述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異常資料, 白細胞塗片染色如見桑葚狀包涵體可進行診斷, 免疫螢光檢查和PCR測埃利希體抗體或DNA, 可進行確診。
5治療
早期應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可在1~2天後退熱, 且預後良好。 多西環素至少連用至熱退3天以後, 也可用四環素或氯黴素。 不需應用肝素, 因為全血細胞減少等症狀可在抗生素治療控制症狀以後很快消失。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埃利希體病的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埃利希體病的臨床表現為症狀酷似洛磯山斑點熱, 少見皮疹。 白細胞減少、血小板降低, 伴肝細胞損傷和肝功能異常。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 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