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蕁麻疹也稱斑丘疹型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症, 是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病中最常見的類型, 發病率在1:1000~1:8000之間, 男女發病率相當。 是肥大細胞釋放各種介質, 引起的皮膚反應。 臨床上表現為紅色或棕紅色、圓形至卵圓形斑疹、丘疹和斑塊, 由於色素增加而顏色逐漸加深。
色素性蕁麻疹常見於兒童, 多發於出生後3~9個月, 但也有生下即有的。 對患兒的生長和發育無影響, 但兒童有肝脾腫大, 腹水等內臟損害。 初起的損害往往是暫時出現的風疹塊, 以後常在原處復發和消失。 終於成為持久性黃褐斑或表面不平的色素性結節,
色素性蕁麻疹的檢查方法:真菌組織病理學
真菌組織病理學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忌:注意個人衛生, 避免吃對皮膚有強烈刺激性的食物。
檢查時要求:1、詳詢有無外傷史及手術史, 受傷時間、場所, 受傷後的處理, 發病時間、病情發展經過, 有無破傷風預防接種史;對女性患者, 應詳詢分娩或流產史;如為新生兒, 應詢問分娩史及臍帶處理的情況。 有少數病例無損傷史, 亦未見明顯的創口。
2、檢查受傷部位、創口情況, 創口周圍肌肉有無痙攣及抽動, 特別注意腹直肌是否強直。 如創口有滲出物或脫落的組織塊, 應行細菌學檢查(包括塗片及厭氧菌培養)和病理檢查。
3、觀察患者有無牙關緊閉、陣發性抽搐、痙笑、角弓反張, 全身強直及陣發性痙攣, 特別注意呼吸道是否通暢, 有無喉頭痙攣。 待患者安靜後, 再檢查有無肺部併發症, 也可行必要的輔助檢查。
真菌組織病理學指標結果解讀
陰性:
正常:陰性, 所檢查的組織無真菌感染
陽性:
異常:陽性, 如找到菌絲或孢子, 可以證實為真菌病或為那一種真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