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外傷為主要原因。
2臨床表現
主要為膝前疼痛和輕度跛行, 跑步、上樓或騎車蹬踏時疼痛加重, 休息時則減輕。 急性發作時起跳、落地皆痛。 髕骨下極處可有輕度腫脹, 軟組織增厚和有壓痛, 伸膝和跪地時疼痛, 少數髕骨上極可出現症狀, 病程4~6個月。
3檢查
髕骨上極或下極不整齊, 呈鋸齒狀或刺狀突出, 甚至呈節裂狀, 有時可見游離小骨片, 往往合併脛骨結節骨軟骨病。 髕骨在正常生長階段可有幾個骨化中心, 且正常兒童兩側髕骨的大小和密度可各不相同, 因此必須結合臨床, 隨訪觀察X線變化, 才能作出正確診斷。
4診斷
根據外傷史, 臨床表現為膝前疼痛和輕度跛行, 跑步, 上, 下樓時症狀加重及X線片的特殊表現, 可以成立診斷。
5併發症
少年發病者可在成人後發生高位髕骨。
6治療
髕骨軟化症的發生對中老年人來說有其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就是關節軟骨本身的退變, 這與年齡等因素有關。 外在因素就是機械性因素對關節軟骨的慢性損傷。 預防髕骨軟化症的發生主要要從減少對髕股關節的持續壓力, 改善軟骨的營養。
1.活動關節
要在不負重條件下進行。 如平臥在床上主動伸、屈膝關節。 堅持每天早、晚各一次, 每次10分鐘。 充分活動關節可使髕骨關節面各個部分都受到刺激, 滑液營養成分能均勻滲透到軟骨組織中去,
2.防止髕骨關節面受壓
屈膝位髕骨所受壓力較大, 容易損傷關節面。 要避免持續性蹲位對髕骨關節面的壓力。
3.石膏固定或下肢牽引
要主動行股四頭肌鍛煉, 股四頭肌舒縮時能帶動髕骨上下移動, 有利於軟骨的營養滲透及減輕髕股關節面的持續受壓。
要考慮到早期髕骨軟化症的可能, 要及時休息、及時治療, 防止關節軟骨退變加重。
7預防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髕骨的不規則發育。 避免患肢劇烈運動, 可減少局部病變的活動, 症狀亦隨之減輕。 多數不需用石膏固定即能自愈, 少數要用石膏等外固定至少達6周, 以促進節裂與髕骨主體儘早癒合。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