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腫瘤圍手術期的中醫評估技術

臨床上, 惡性腫瘤手術前的現代醫學的理化指標檢查是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 包括:血、尿、糞常規, 電解質、血糖指標, 肝腎功能, 心電圖, 肺功能……但這些並不能全部表達患者實際的不適程度, 必須進行圍手術期的中醫系統辨證評估, 明確患者的全身機能狀況, 精神狀態, 體質強弱, 飲食好壞, 各臟腑、氣血的功能失調狀態, 作為整體情況衡量, 判斷是否可以立即手術, 同時對發現的各種異常變化應積極地予以糾正, 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和術後的快速良好康復。

惡性腫瘤手術創傷對機體的不良影響,

手術前後對患者精神心理的刺激, 各項創傷性檢查的損傷, 腫瘤壞死組織及微生物分解釋放的毒素, 引發患者不同宿疾及體質稟性的易感性, 會造成人體組織結構及體液、內分泌的改變, 從而影響人體氣血、臟腑、經絡的正常運行, 引起陰陽平衡的失調, 在惡性腫瘤圍手術期常引起邪正盛衰的動態變化。

如情志壓抑, 心理緊張可造成肝氣鬱結, 木鬱傷土, 脾失健運而影響消化吸收功能;恐懼傷腎, 心神不寧可引起煩燥失眠、胸悶頭暈、心悸汗出;惡性腫瘤手術損傷及感受熱邪可致氣血凝滯以致局部腫脹疼痛梗阻, 甚則熱入營血或入髒入絡。 如肺氣不宣則胸悶氣促, 痰出不暢或術後疲閉。 濕熱互結中焦則口苦口幹、腹脹腹痛、納少便結。

熱結膀胱可致小便不利, 神疲肢腫。 血分有熱可致神昏澹語, 甚則陰陽離決。 此外, 體液的丟失, 水、電介質的紊亂, 機體的消耗都和氣血瘀滯及津液的輸布失常有關, 形成瘀血或痰濕等病理產物。

在術後恢復期, 由於餘邪未淨, 心陰受損, 還可造成氣陰不足, 以致低熱不退, 心悸盜汗, 體弱乏力, 便秘尿赤。 氣血二虛還會造成局部創面長期不愈。

1、腫瘤圍手術期患者狀態的評估

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 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 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要素, 它和精、津、血一樣, 來源於水穀精微所化生的水穀之氣, 離不開脾的運化和胃的受納功能。 由於腫瘤手術不同程度的損害了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

故氣血二虛、津液不足是各類手術後虛症最常見的病機。

氣血的變化:患者由於惡性腫瘤的影響, 尤其是中老年人, 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氣血虛。 惡性腫瘤手術創傷後, 消化吸收功能降低, 故更易發生氣血虛。 氣血虛對免疫有影響, 對器官功能也有影響。

津液、寒、濕、燥等病邪的變化:腹部惡性腫瘤患者, 由於惡性腫瘤常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因此此類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津液喪失, 尤其是中老年人體液含量減少, 更易發生津液不足。 又由於津液的不足, 患者多表現陰虛的表現, 常表現燥的特徵。 惡性腫瘤手術創傷可影響患者進食, 術後發熱, 亦蒸發較多水分, 使津液更明顯不足, 故常發生津液不足, 燥也因而加重。 此外,

由於患者氣血虛, 常為寒所侵, 濕內生, 這些狀況又影響患者的代謝及患者消化功能, 進而又加重氣血虛。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 無形之氣所當急補”。 除急性大出血外, 補氣必補脾, 所以醒脾養胃對術後的調理十分重要。 另外, 在應用補氣法時, 根據不同見證, 可採用益氣養陰, 氣血雙補, 益氣活血、益氣滲濕、益氣溫陽, 益氣清熱諸法。

2、惡性腫瘤圍手術期的部位辨證

部位辨證即上、中、下三焦辨證, 是中醫外科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 其學術思想源於《素問·太陰陽明論》:“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歷代醫家對此皆有發展。 至清代高錦庭在《瘍科心得集》中, 更明確地提出了瘍科病在趕屬風溫風熱, 在中屬氣郁火郁, 在下屬濕火濕熱的學術觀點即外科三焦辨證。

圍手術期的中醫辨證, 除整體辨證外, 也十分重視不同手術部位對人體氣血、臟腑、經絡的影響。 如食管癌及肺癌、乳腺癌的手術, 易引起肺氣不宣, 導致患者發熱、胸悶氣促、痰出不暢、呼吸痛等症狀, 肝癌、胃癌、直腸癌手術易引起中焦濕熱, 導致患者口苦納少, 胸腹不利、腹脹腹痛、排氣排便障礙等。 腎癌、宮頸癌、卵巢癌及下肢骨癌手術, 易導致患者舌苔厚膩、水濕脹滿、痰瘀內停、小便不利, 腹部包塊等, 腦癌手術, 易造成於淤血內結脈道, 導致患者頭暈頭痛, 神志淡漠或徹夜不眠、肢體麻木拘急抽搐, 肢端疼痛缺血等。 此外, 伴糖尿病或體質差的惡性腫瘤患者術後易引起肝腎虧損, 陰虛火旺之證, 另外高齡惡性腫瘤患者及術前術後大出血易造成氣血虧虛,以致患者術後體力難複,創口不愈。

另外高齡惡性腫瘤患者及術前術後大出血易造成氣血虧虛,以致患者術後體力難複,創口不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