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也叫乙醯水楊酸, 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解熱鎮痛藥, 誕生於1899年3月6日。 阿司匹林的作用不少, 用於治感冒、發熱、頭痛、牙痛、關節痛、風濕病, 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用於預防和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肺梗塞、腦血栓形成, 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 應用于血管形成術及旁路移植術也有效。
【藥物效力動力學】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應用於抗栓治療的抗血小板藥物, 已經被確立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AMI), 不穩定心絞痛及心肌梗死(MI)二期預防的經典用藥。 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過與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 COX)中的COX-1活性部位多肽鏈529位絲氨酸殘基的羥基發生不可逆的乙醯化,
COXs是AA生成TXA2和前列腺素I2(PGI2)過程中的關鍵限速酶, 在人體內有COX-1和COX-2兩種形式, COX-1是PLT固有的。 臨床研究表明, 對各種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其他高危人群短期或長期阿司匹林治療對預防在隨後可能發生的心肌梗死、腦卒中、血管性死亡方面有明確的益處, 但在最佳劑量和阿司匹林抵抗問題上仍存爭議。 隨著對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研究的不斷深入, 臨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確定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療效和副作用的實驗室監測指標。 [11]
①鎮痛作用:主要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覺對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敏感的物質(如緩激肽、組胺)的合成,
③解熱作用:可能通過作用於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引起外周血管擴張, 皮膚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熱增加而起解熱作用, 此種中樞性作用可能與前列腺素在下視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關;
④抗風濕作用:該品抗風濕的機制, 除解熱、鎮痛作用外, 主要在於消炎作用;
⑤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過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環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從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藥物代謝動力學】
口服後吸收迅速、完全。 在胃內已開始吸收, 在小腸上部可吸收大部分。 吸收率與溶解度、胃腸道pH有關。 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 但不影響吸收量。 腸溶片劑吸收慢。 該品與碳酸氫鈉同服吸收較快。 吸收後分佈於各組織, 也能滲入關節腔、腦脊液中。 阿司匹林的蛋白結合率低, 但水解後的水楊酸鹽蛋白結合率為65~90%。 血藥濃度高時結合率相應地降低。 腎功能不良及妊娠時給合率也低。 半衰期為15~20小時; 水楊酸鹽的半衰期長短取決於劑量的大小和尿pH, 一次服小劑量時約為2~3小時; 大劑量時可達20小時以上, 反復用藥時可達5~18小時。 一次口服阿司匹林0.65g後,
該品可在乳汁中排泄, 哺乳期婦女口服 650mg, 5—8小時後乳汁中藥物濃度可達173—483μg/ml, 故長期大劑量用藥時嬰兒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