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腸系膜裂孔疝

病因

小腸系膜有時可有先天性的缺損或裂孔, 橫結腸系膜偶爾也可有缺損, 小腸袢可以穿過此孔而發生梗阻或嵌頓。 胎兒期的腸管缺血可能與先天性的腸系膜缺損有關, 多見於腸管閉鎖的嬰兒。

臨床表現

臨床症狀與體征因經腸系膜裂孔(疝環)的大小以及疝入的腸管部位、多寡、是否發生完全性腸梗阻、是否發生絞窄而不同。

如疝入的腸袢未發生嵌頓、絞窄時, 臨床症狀多較輕, 但由於腸袢的反復疝入和退出, 對腸系膜或腸管產生牽拉刺激, 部分患者可表現為間斷的發作性腹痛, 或慢性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臍周, 少數伴有嘔吐和便秘。 多數腹脹不明顯, 並缺乏腸型、腸蠕動及腸鳴音亢進等機械性腸梗阻的體征。

疝入的腸袢一旦發生絞窄, 臨床上即有完全性腸梗阻的症狀和體征, 表現為突發性上腹部或臍周持續性絞痛, 陣發性加劇, 同時伴噁心、嘔吐、停止排氣排便、腹脹等絞窄性腸梗阻症狀。 隨著病程的進展, 由於大量體液喪失、感染和中毒, 患者出現冷汗淋漓、面色蒼白, 並在短時間內出現急性彌漫性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 部分患者如疝入的腸袢發生扭轉, 可出現不對稱的腹脹, 並可觸及腹部包塊;全腹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明顯, 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 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滲液。

發生在橫結腸系膜裂孔的內疝,

疝入網膜囊的小腸可經Winslow孔、肝胃韌帶及胃結腸韌帶的裂孔或薄弱區再返回大腹腔, 因該腸段“行程”異常導致胃遠端受壓, 患者可出現類似慢性潰瘍病或幽門梗阻的症狀。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紅蛋白及血細胞比積 可因缺水、血液濃縮而升高。

(2)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 明顯升高時提示有腸絞窄發生。

(3)血清電解質、血氣分析等測定 可反映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的情況。

2.影像檢查

(1)腹部透視或平片 急性期可顯示絞窄性腸梗阻的表現, 如腸腔內大量積氣積液, “腸閉袢”影、團塊緻密(假腫瘤)影等。 但一般不能明確引起梗阻的原因。

(2)腸系膜上動脈造影 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檢查, 可提示相關腸系膜血管通過疝環的異常走向和血液迴圈情況等。

(3)CT掃描 可顯示腹腔內疝的部位、腸管積氣、積液, 腸壁增厚, 腸管團塊影等。

診斷

1.病史

(1)患者有間斷發作性的腹痛或慢性腹痛, 部位多在上腹部或臍周, 少數伴有嘔吐和便秘, 腹脹不顯, 缺乏典型機械性腸梗阻的症狀和體征。

(2)在慢性腹痛的基礎上突然出現急性完全性腸梗阻的症狀和體征, 可有不對稱的腹脹, 並可觸及腹部壓痛性腫塊。 如出現全腹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明顯, 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 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滲液, 表明腸管已發生絞窄或壞死。

2.輔助檢查

(1)如發生急性完全性腸梗阻, 腹部X線透視或平片可顯示腸腔內積氣積液, “腸閉袢”影、團塊緻密(假腫瘤)影等。

(2)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和CT掃描有助於診斷。

治療

由於本病術前很難確定診斷, 且易發生腸絞窄、腸壞死, 平均病死率高達62%, 而且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 因此, 對有間斷的發作性的、慢性上腹部或臍周腹痛病史, 診斷考慮為腸系膜裂孔疝的患者, 可適當放寬手術指征, 在患者及家屬同意的情況下, 擇期手術。 如因其他原因實施腹部手術時, 應注意排除腸系膜裂孔的存在, 發現腸系膜裂孔, 應予以縫合修補, 以防以後腸系膜裂孔疝的發生。

對於因急性腸梗阻就醫、且不能排除腸系膜裂孔疝可能者, 應積極做好術前準備, 及早手術治療, 以免發生腸絞窄、腸壞死, 甚至危及生命。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腸系膜裂孔疝的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腸系膜裂孔疝的臨床表現為間斷的發作性腹痛, 或慢性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臍周, 少數伴有嘔吐和便秘。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 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相關用戶問答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