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使用中藥治療癲癇需注意調氣健脾

在中醫中流傳有這樣的一句話:“百病生於氣”, 就像癲癇這種病症的病因在中醫看來是氣鬱, 且多為化風、化火、痰凝、瘀阻, 所以在癲癇症的治療上會以理氣解鬱、健脾益氣為主, 也就是調氣。 其中常用的調氣藥材有黑木耳、山楂、刺蒺藜、柴胡、香附、郁金、綠萼梅、佛手、香櫞等, 而健脾藥材有太子參、沙參、黃芪、白術、白扁豆、大棗等。

◆ 木耳, 特別是黑木耳, 也叫做桑耳, 有"益氣不饑, 輕身強志"之功, 對鬱癇、食癇具有不錯的治療和養護作用。

◆ 刺蒺藜, 性微溫, 具有散風、明目、下氣、行血功效, 行肝經氣血而無升陽弊, 最適於肝鬱兼血瘀者。

◆ 香附, 也叫莎草, 性平, 既理氣解鬱, 又調經止痛。

◆ 柴胡, 氣平微寒, 升散力強, 善和解表裡, 疏肝解鬱, 宜用於肝氣鬱滯, 又兼升舉陽氣。

◆ 郁金, 微寒, 既清心解鬱, 又行氣化瘀, 且涼血利膽, 適用於肝有熱、肝鬱氣滯血瘀者。

◆ 綠萼梅, 性平, 疏肝解鬱, 理氣和胃, 悅脾化痰, 力緩而無耗氣傷陰之害, 癲癇患者氣郁犯脾, 傷陰者多用之。

◆ 佛手、香椽, 性微溫, 芳香理氣, 舒肝健胃, 化痰和中, 適用癲癇患者脾胃虛弱者, 青皮性溫, 疏肝破氣力強, 能散結消積, 食癇患者多用之。

◆ 太子參、北沙參, 性微溫, 可益養正氣, 因其功同人參而力弱, 故此益氣而不燥, 養陰而不膩, 無助陽動風之害;而北沙參能補養肺氣, 益脾養腎。 故如合用二者, 可得到補氣養血, 補陰制陽之功。

◆ 黃芪, 性溫, 補氣固表, 利尿托毒, 升陽助火之弊, 可謂癇病氣虛補氣之良藥。

◆ 白扁豆, 性溫, 補氣健脾, 兼能化濕, 是故補虛不膩, 化濕不燥, 可治療癇病脾虛有濕之症。

◆ 大棗, 也就是紅棗, 性溫, 主要是補中益氣, 養血安神, 且能緩和其他藥物藥性, 但亦有升陽助火之弊端, 應用時可佐以陰涼之品。

癲癇症乃急性病症, 且有多為痼疾, 病程長且損血耗精, 致患者多見情志抑鬱、氣機不暢之症狀, 所以才會推薦以上幾種調氣健脾的藥材。 不過, 專家解釋, 癲癇症本身就是多變且複雜的, 其導致的各種病患也虛實夾雜, 寒熱交錯, 陰陽易變, 所以, 單靠上面的幾種藥材很難概全, 且使用起來也許一定的講究與技巧, 患者使用前可諮詢相關專家醫生再作定奪。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