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症肌無力治療的發展過程

1936年波士頓的Blalock等對一例19歲伴胸腺瘤的重症肌無力病人行胸腺摘除, 術後重症肌無力明顯好轉。 1954年0sser-man融l955年Schwab分別提出用溴化吡啶斯的明、美斯的明來治療重症肌無力, 1959年維也納的Pateisky曾提出用含兩個吡啶分子的Ubretid來治療重症肌無力。 1960年根據重症肌無力自身免疫學說, 逐漸開始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細胞免疫抑制劑治療、抗胸腺球蛋白和血漿交換等治療。

1900年Campbell等描述60例並詳細地描述了其臨床表現。 1901年Laquer報導重症肌無力病人有胸腺異常。 1905年Buzzard報導重症肌無力病人的胸腺有淋巴溢。 1934年Walker根據重症肌無力發病機制與箭毒中毒相似,

開始用毒扁豆堿治療重症肌無力並取得良好效果。 1960年Simpson根據重症肌無力多發於女性、病情有波動, 發現胸腺改變可能在其發病機制中起作用, 病人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發現新生兒暫時性重症肌無力, 於是提出重症肌無力的發病機制可能與免疫有關;可能有迴圈抗體與神經—肌肉接頭處突觸後膜上乙醯膽鹼受體相結合, 抑制該處的衝動傳遞而致無力。 1973年Drachman等指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後膜上乙醯膽鹼受體減少在重症肌無力發病機制中起關鍵性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